在眉山,我与东坡为邻
文/高淑华
眉山三苏祠,历经岁月的洗礼,几株古柏依旧古朴而苍翠。从医生岗位退休后,带着一颗热爱诗词的心,我定居眉山,有幸与东坡为邻。这是一段奇妙的缘分,仿佛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在这片土地上,与这位伟大的诗人相遇,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我常常漫步在三苏祠的庭院里,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这里,是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是眉山的骄傲,更是中国文学的圣地。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苏轼的吟哦声,看到他挥毫泼墨的身影。苏轼的诗词,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平凡而宁静的岁月。他的才华横溢,胸怀豁达,诗词如江河奔腾,永不干涸。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是一首壮丽的史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在赤壁的江边,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那豪迈的诗句,穿越时空,在我心中激荡起层层波澜。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大战,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苏轼站在历史的高处,以诗人的眼光,审视着这场战争,抒发着自己的感慨。他的笔下,赤壁之战不再是简单的军事冲突,而是历史的沧桑巨变,是英雄的悲欢离合。他以“大江东去”开篇,将历史的长河引入诗中,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浩瀚与深邃。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将历史的变迁与英雄的兴衰紧密相连,让读者在感慨历史的同时,也对英雄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中秋的月下,思念亲人,写下了这首温柔的词句。那如月光般清冷的词句,抚慰着世间每一个孤独的灵魂。中秋之夜,月圆人不圆,这是多少人的心痛与无奈。而苏轼,却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将这份思念化作美好的祝愿,希望亲人能够平安长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他的这份豁达与深情,让无数人在中秋之夜,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与珍贵。他的词句,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心中的黑暗,让人们在孤独与思念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在边疆的烽火中,壮志凌云,写下了这激昂的文字。那如战鼓般激昂的文字,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国效力。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心怀壮志,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他以“会挽雕弓如满月”开篇,展现出自己英勇无畏的气概,而“西北望,射天狼”则将这份壮志推向了高潮。他将自己比作一位英勇的战士,渴望在战场上为国家效力,驱逐外敌。他的这份壮志豪情,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也让无数人在困境中,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有着高尚人格的君子。他在官场的风波中,坚守正道;在人生的坎坷中,笑对风雨。他被贬黄州,却能“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在儋州,教化百姓,传播文化。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精神,如山岳般巍峨。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用自己的才华与智慧,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做贡献。他的这种高尚人格,让无数人敬佩,也让无数人在困境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在苏轼的诗词中,佛教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与佛教中的“看破红尘”“放下执着”等思想不谋而合。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体现了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去面对。这种心态,与佛教中的“随缘”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随缘而安。他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能够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正是对佛教“随缘”思想的深刻领悟和实践。
他对佛教的包容与接纳,也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他在《和董传留别》中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不仅表达了他对读书人的赞赏,也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佛教强调内心的修养和智慧的提升,而他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气质和修养,这与佛教的思想相契合。他认为,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不是靠外在的华丽服饰来体现,而是靠内在的学识和智慧来彰显。这种对内在修养的重视,与佛教中“修行”的概念有着相似之处。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不仅揭示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容易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影响,也体现了佛教中的“空性”思想。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是空幻的,人们应该超越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他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因为身处其中而难以看清其全貌。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和思考,与佛教中对“空性”的理解和追求有着内在的联系。苏轼对佛教文化的包容与接纳,让他的诗词更加深邃和富有哲理。他的诗词中蕴含着佛教的智慧,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魅力。他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不仅丰富了他的诗词创作,也让他的人格更加高尚和伟大。
在眉山三苏祠,我望着这位千年前的眉州同乡,心生敬意。我是个普通退休医生,却爱极了他那些诗文。在眉山住下后,总爱去三苏祠走走,树影斑驳里,好像能听见东坡先生的笑声。他那些诗词,早融入我的日常,成了心里的一股暖流。有时读到《赤壁怀古》,眼前就浮现出大江奔涌的画面;中秋夜想起"千里共婵娟",便觉得离家的那些亲人也没那么远了。先生在岭南吃荔枝时那句豁达的玩笑,总让我想起自己退休后的平淡日子,酸甜都值得细品。他被贬海南,还不忘教当地孩子读书识字,这份心肠实在让人动容。
我常想,能住在东坡先生的老家,哪怕只能隔着时光靠近他,已是天大的幸运。就想守着这份机缘,把他的诗词讲给更多人听,让后生们知道,咱眉山的这位老先生,不光文章写得妙,为人更是顶天立地。就像他在泥泞里种下的竹林,无论风雨都挺拔着,让后人能顺着这绿色的路,找见那一份通透与坚韧。

作者简介
高淑华(高山流水)系水电世家、杏林名媛、高级职称、退休后居四川眉山。中华文学社执行社长兼常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