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长安的荔枝》 :荔枝转运中的官场现形记
文/时培仑
看完原著,追完电视剧,又到影院里看电影版《长安的荔枝》,故事假托历史事件,融入现实,逻辑清晰,构思巧妙,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善良的李善德在冷漠市侩甚至阴险狡诈的朝廷里顽强挣扎。因为骨子里的正直和坚守而变的孤独无助,因为不肯与署僚同流合污而受到排挤、成为弃子,糊里糊涂的接下了转运荔枝的要命差事。李善德在无路可走的绝境中放手一搏的勇气让人敬佩;百折不挠、执着不屈的气概让人振奋;历尽艰辛得到权力垂青时,能够坚守良知,不畏生死,痛斥权贵的气魄让人敬仰。这个以唐朝为背景虚构的故事里,却往往能照见现实。
皇权。从岭南运鲜荔枝到长安,遥遥数千里,山水阻隔,大家都知道运不来,但圣人"口含天宪",一言九鼎,没人敢提不同意见。权力一旦不受监督就会生出许多怪胎来,就会出现像皇帝的新装一样荒诞的事情来。这像极了现实中一些单位里一把手说一不二,下属阿谀奉承,没人提不同意见。领导的意见总是正确的,领导的决策总是英明的,领导的讲话总是重要的,一件事情的正确与否,不是看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而是看谁的主张。这种不唯真、不唯实、只唯上的作风为祸不小,诸如一些地方脱离实际搞的形象工程、烂尾工程,还有前段时间某市的"绿牌匾"事件,其结果的荒谬折射出决策的荒唐,如果集体决策流于形式,监督监察形同虚设,权力就会像脱缰野马,在民主和善良的土壤上任何践踏。
官僚。作为圣人敕封的荔枝史,李善德在办理转运荔枝的差事中历尽坎坷,官员们互相掣肘、推诿扯皮,好不容易摸索出荔枝转运方案,各部门推来推去、频频碰壁,后来得到右相的腰牌,一路绿灯,号令群臣。作为大唐的臣工,都是为皇帝办事,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命令,奉着皇帝的旨意本应是号今天下,畅行无阻,而事实上在群臣的眼里,皇帝的敕封好像不如右相的腰牌。这一剧情颇耐人寻味。现实中一些人对职责内的公事敷衍塞责、漫不经心,甚至推诿扯皮,而对领导的事却极其上心。如果都把领导高不高兴、领导满不满意作为工作追求的目标和准则,那么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初心使命谁来坚守?
诚信。"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电影中商人苏谅反复吟诵。在李善德最困难的时候,苏谅伸出援助之手,虽然出于商人谋利的目的,但也是开诚布公,光明磊落,比之官员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要好过多少倍。在李善德最危急的时候,苏谅不计前嫌,开着船为其雪中送碳,与那些落井下石、居心叵测的官员相比,又是何其的重情重义,难能可贵。唐朝重士农轻工商,高高在上的士人毫无诚信,而地位卑贱的商人却能一诺千金!尔俸尔禄的官员包藏祸心,而倍受打击的胡商却一片赤诚。真是太讽刺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马伯庸的荔枝故事把杜枚的诗句具象化了。故事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切入的视角,还在于其情节的设计和构思的巧妙,而且颇有些借古喻今的味道。唐朝的官场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毕竟从现存的史料中也仅能窥得一鳞半爪,难复全貌,李善德的坎坷遭遇中却每每浮现今人的影子。
作家刘震云感慨,人性一千前进步不了一厘米。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投了江,精忠报国的岳飞冤死风波亭,电视剧《以法之名》中的黑社会保护伞们黑白颠倒、草菅人命。人类数千年的发展进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人性却徘徊不前!唯其如是,李善德的善良赤诚才更加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