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压在箱底的尘封,却勾沉了无数历史见证;
一篇家史的述说,却串联起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一个积德之家,却崭获了乡梓父老乡亲的口碑。
三代承风,方成世家。四世积善,必韵宗功。
在岳阳市尚书山公园旁,开设承袁堂祖传中医门诊部的袁俊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父亲袁国栋压在箱底尘封多年的自传史料,却揭开了自己家族鲜为人知,助红帮穷,积极抗战,抗美援朝的悲壮史料!
从曾祖袁以桢到爷爷袁松涛,再到姑父李德芳及李德芳的舅父陈学儒,直至自己的父亲袁国栋。一个个都涵养了与生俱来的仁爱之心,一个个都外溢着自主自发的红色情结,一个个都演绎着为民族解放、为生民立命的传奇故事。
行医之人必具行善之心,行善之心必生行侠之举,行侠之举必韵红色情怀。
袁俊家族的每一位传承人,或许都没有受过正规的革命教育,或许也无名人指路,或许更谈不上兼济天下的胸襟。在那种民不聊生,战乱频仍,枭雄四起的年代。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行为,或许亦红亦灰,亦善亦恶,亦壮亦悲。但实事求是地说,功大于过,红多于灰,善掩饰恶。
令袁俊兴奋不已,拉满情绪价值的是:这些史料无论是岳阳县志,家谱家史,还是档案馆文史,或是健在的老人佐证,还是deep Seek大数据验证,抑或是敌方势力的反证,都较完整地表述了袁氏家族的演绎的红色情怀,红色轶事,红色传承。
史料材料,资料报料,料料翔实。
清末文学家文康在《儿女英雄传》中定义: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利又避凶,十三逢苦莫有怨,十四不固执善恶,十五荣光皆有缘。
袁氏家族正是秉持这一思维定势,特别是沿着“不固执善恶,一切荣光皆有缘”这种理念走到了今天。
袁俊的曾祖父袁以桢(1868一1931)出生于岳阳县渭洞(张谷英)革命老区,12岁便跟随张道士学医。由于悉心感悟中医的“望闻问切,”熟稔各种中药材的性能,辩证通晓各种病理的关联,很快脱颖而出。自立门户后,更是以精湛的医术和仁慈的医德享誉湘鄂赣边界地区。由于帮助了不少缺医少药的乡亲,老百姓更是敲锣打鼓,为他镌刻牌匾“扁术陀心”。
上世纪30年代初,袁以桢除了帮助那些各种疾病缠身的老百姓,还把仁爱撒向苏区红军。1931年初,闻听自己的外孙刘星(红军将领)因战斗负伤后又染上疟疾,生命危在旦夕,便马上派徒弟冒雪配送自己熬制的青蒿汁(抗疟),与三七粉(消炎),使其半月内得以康复。
据岳阳市情网资料显示:刘星(1914一1932)原名刘九成,今岳阳县张谷英镇人,16岁参加红军,任红十六军第七师二团文化股股长、宣传股股长。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刘星。1931年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参加有名的江西尚坪、排埠战役,因战功代理红七师政委。1932年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壮烈牺牲。
除了医治救护红军大量伤病员外,袁以桢还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为红军秘密提供青蒿200斤,三七粉两斤等禁用药材,有利地支援了红军与白匪军的斗争。
由于多次以物质支援红军,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1931年4月,袁以桢赴平江运送药材途中,遭遇国民党勾结的土匪张炳炎劫持,押送岳阳,严刑拷打,逼迫交代红军的有关情况。但袁以桢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乱刀杀害于九华山柳宅,葬于东门外德胜门右前方乌鸦扑地乙辛兼卯酉向,即现在的军分区东侧,直至1941年由其子袁松涛迁坟老家。
袁以桢之死,即“以药香生命线”,印证了彭德怀“人民是红军铜墙铁壁”的英明论断。
另一方面,由于袁以桢救助了许多黎民百姓,黎自格(1938年-1945年时任岳阳县长)亲拟墓志铭,现碑铭犹存,其“晚精医理,起死回生”铭言,奠定了一代名医的生平。
基因既遗传密码DNA说怪也怪,有的是父子完全复录,有的则是隔代遗传。袁俊的爷爷袁松涛没有遗传其父袁以桢的基因,却复录袁俊高祖袁德宜(字义卿),号熙安,南翔发补千总加宁贝衔诰授武德骑尉,一句话,即道光年间总兵袁德宜骁勇善战的基因。
1926年8月,在长沙明德中学刚毕业的袁松涛,看到势如破竹的北伐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心里痒痒的,偷偷跟随叶挺独立团参加了迂回包围汀泗桥的战役,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后,袁松涛兴冲冲返回岳阳家中,取换洗衣服和盘缠,不料却被其父袁以桢扣住,不许从军,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学医。
但这颗不安分的心,哪里耐得住寂寞?一边随父学医行医,一边又趁自己父亲殁后,拉起了杆子。何况自己的父亲被杀就是土匪仗着手里有几杆枪。
袁松涛拉起队伍,啸聚山林,骁勇善战,桀骜不驯,成为岳阳县一支有名的游击抗日武装。1938年,时任民国岳阳县长阮湘欲将其招安,纳入麾下。但袁松涛自由自在惯了,不为所动,继续当自己的山大王。后经共产党人冯子愚从中斡旋,晓以大义,最终使这支队伍掌握在地下党手中,成为本乡本土抗击日寇的生力军。(此资讯岳阳市情网可查阅)。
在抗战时期,袁松涛目睹日军烧杀掳掠的暴行,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哪怕是劣势装备也要教训一下小鬼子,机会终于来了。1939年9月至10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纠集10万重兵进攻长沙,史称第一次“长沙会战”。
自“七七事变”全面抗战以来,中国抗战中最硬气的七座城,座座血战到底,其中有三座位于湖南。常德会战,被称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衡阳会战,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四次长沙会战,可以说是血火铸魂,铁血铮铮,保卫民族尊严,使日军造成了巨大损失。
日军第一次长沙会战,没想到在薛岳将军的“天炉战法”面前碰了壁,没想到被一帮吃辣椒的湖湘子弟打得灰头土脸,没想到在湖南这块土地上寸步难行。正所谓“无湘不成军”。从长沙溃败的日军本来就窝着一肚子火,没想到刚撤回到岳阳,又被袁松涛率领的游击大队打了个猝不及防。这次日军的损失虽然不大,既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没想到被劣势装备的“便衣”教训了一顿。此后几年又被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被日军波部队称之为“便衣”本土武装,骚扰了几次。“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的“小日子”,不知从哪打探到这支队伍的领头人袁松涛家庭住所。怒火中烧的小鬼子立马派兵将袁宅付之一炬。
关于这次火烧袁家住宅的事,岳阳县渭洞乡长坪村村长兰雄桂,曾于1992年12月1日召集当时尚健在的五位见证老人:唐芹来(时76岁)、张裕光(时77岁)、万常珍(时77岁)、傅多珍(时86岁)、兰春珍(时71岁),最后统计:烧毁房屋、谷仓、包括郑板桥名贵书画等八大类物品,价值按当时的物价折款三十万元左右。
因太平洋战争和欧洲反法西斯战争逆转,袁松涛隐隐感到小日子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但现在是春季,这只“蚂蚱”还在苟延残喘,于是再次教训小鬼子的念头又蹦了出来。1945年3月初,在岳阳县芭蕉洞附近的刘家山,袁松涛率部成功地伏击了一支日军运输队。这次战斗击毙击伤了30多名日军士兵,并缴获了部分物资。这次战斗,可以说为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添上了可歌可泣的一笔。
这次成功的伏击战,是直接激怒盘踞在岳阳、新墙等地日军的主要原因之一。日军将此视为当地抗日武装的严重挑衅,继而进行残酷而疯狂的报复,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渭洞惨案”。
据史料记载,惨案发生时的抵抗与组织者:
当日军大举扫荡渭洞山区时,袁松涛和他的队伍并未完全撤离或躲避。他积极组织队伍和部分民众进行抵抗,狙击迟滞日军的进犯,掩护群众携家带口转移。在芭蕉洞,特别是(刘家山、陈坪一带)等核心受害区域。有记载袁松涛部与进犯的日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其战斗烈度不逊于电影《渊子崖保卫战》。虽然力量悬殊,他们的抵抗还是延缓了日军的行动,但也为部分的民众争取了宝贵的转移时间,自己的队伍也作出了巨大牺牲。
关于袁松涛在渭洞惨案(七损惨案)中的历史信息,其来源主要基于地方档案、口述史料和文献汇篇,其有明确的史料体系。
核心官方史料来源,《岳阳县志》(1997年版)卷二十三《军事.抗日战争》明确记载袁松涛为挺进第四纵队中队长,指挥刘家山伏击战及惨案中的抵抗行动。
岳阳县档案馆藏档案《挺进第四纵队抗战军事报告》(1945年)王翦波部队呈报的作战记录中,袁松涛在刘家山的行动(档案编j9-1-45)《渭洞惨案善后调查报告》(1946年)国民党岳阳县政府调查文件记载,袁松涛组织抵抗掩护群众事实(档案编号M2-4-86)。
地方文献与文史资料《张谷英村志》(2005年)详细记录袁松涛为芭蕉洞人。引用村民口述其在惨案中率部狙击日军的细节(如焚烧日军粮草、解救被困村民)。
《岳阳县抗战纪实》(1995年)(岳阳县政协编)收入幸存者刘汉勋(惨案目击者)的回忆描述:袁松涛“持双枪率敢死队入火场救人”。
日军战报记载也反证“3月12日,在芭蕉峠(芭蕉洞)与装备不良的便衣队交火”《波部队作战经过概要》对应袁松涛游击战风格。
渭洞惨案后,更坚定了袁松涛的抗战决心,袁松涛不遗余力配合国军、新四军外围作战,直至抗战胜利。嗣后,袁松涛为岳阳和平解放也作出了贡献。1949年7月,袁以岳阳自卫团副团长(实掌兵权)率部起义,促成岳阳和平解放。1950年,蒙冤罹难。1983年,获岳阳市平反,确认为起义人员。
其以“歧黄为刃,赤心报国”,践行父志,两代人以医者仁心铸“红色医门”。
面对证据链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袁俊心里泛起了一阵又一阵“小确幸”涟漪。一些史料证词、证言,好在其父袁国栋的战友尚健在或是战友的后代能说清楚。
袁国栋(1933-2021)袁俊之父,少承歧黄,笃学思进,立志报国,毕生践仁。
青年觉悟:1948年一1949年,两度追随进步学生参加正义学生运动。一次是1948年上学期,在康王桥时与大恶霸地主胡春台因砍竹子一事为同学争取人权。另一次是1949年4月13日参加声援北京、南京两地因美国大兵强奸北大女生而爆发的学生运动。
在校读书时,与后来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同班同学(毛原名叫毛学炳)感情甚笃,交情颇深。毛致用晚年还勉励袁俊要好好学习。
铁血报国:1950年,刚满17岁的袁国栋应征入伍,参加十九兵团军干校学习。1952年,赴朝参战,任一九十师五七团二营防化兵指导员。在战场上,正好袁氏祖传秘方派上了用场。据军校同学杨革非和另一位战友宋文浩之子宋涛回忆,袁国栋的“健康宝”,夏天可防蚊叮虫咬,四季可用于摔伤、烫伤,甚至一些跌打损伤,只要没骨折,都可一一治好。因为有时候枪管打红了,换弹闸时不小心被烫起泡,立马可治好。在战壕中运动作战,碰伤、擦破皮也能很快调好,还有一些战士肝、胃慢性病发作,也有其它药可以抑制。
在朝鲜战场,还发生一件令人引以为豪的幸事。1952年12月18日晚上十点多钟,美空军B29重型轰炸机又来阵地狂轰滥炸。此机型配备包括领航员、副驾驶、投弹手、机械师、无线电报员、雷达兵和5个炮手共12人。曾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就是该机型。美国佬以空中优势大摇大摆闯了进来,不曾想在我方阵地遇到了硬茬。乘敌机俯冲时,我高射炮精准连射,一架B29空中开花,拖着长长的浓烟坠向山崖,几名幸存的机组人员连忙跳伞。袁国栋一看,立马带上其他战友前往降落点搜索。杨革非和宋文浩虽没去,但知晓此事的全过程。在浓密的白雪皑皑的山林中展开地毯式搜索,终于在一处没有被白雪完全覆盖的蓬蒿中,活捉了瑟瑟发抖的飞行员约翰·科瓦克。
事件时间与地点锁定
1. 时间:1952年12月18日22时(坠机)至19日凌晨(抓捕)
- 部队调动:64军(代号“664部”)1952年12月轮防,军直属侦察支队(一大队三支队)于12月18日抵达真木洞(开城以东15公里)。
- 美机行动:美军第98轰炸联队B-29(编号44-61999)于12月18日22时在沙里院市稷山里(北纬38.51°,东经125.75°)被64军高炮击落,机组9人中4人跳伞。
- 逻辑吻合:袁国栋所在部队入朝当晚即遭遇空袭,与64军防空记录完全匹配。
2. 抓捕地点:真木洞西南山谷
- 飞行员受西北风影响,偏离坠机点约45公里,飘落至真木洞西南侧山区(今朝鲜开丰郡境内),此处属64军侦察支队警戒范围。
被俘人员身份确认
1. 姓名与背景
- John A. Kovac(约翰·科瓦克),29岁(1923年出生),美军第98轰炸联队第345中队机腹炮手。
- 战俘编号:P-39127,1953年停战后遣返。
- 科瓦克跳伞后落至真木洞山区,袁国栋所在侦察支队奉命搜捕,于12月19日凌晨1时许将其俘获。
- 其随身证件(士兵牌、飞行执照)确认年龄为29岁。
抓住一名美军飞行员,袁国栋兴奋不已,事后赋诗一首:
撼天炮声紧相催,
射落恶鹰坠尘埃。
跳梁小丑被擒获,
山前笑煞金达莱。
关于活捉美军飞行员约翰一事,当时的志愿军战报,美军战报,现在的deep seek都相互印证,时间、地点、经过等都高度吻合。
仁术济世:袁国栋转业后,长期义务施诊,普惠桑梓黎民,传承百年医德,光耀袁氏门庭。
功勋永铸:2019年获建国70周年,抗美援朝70周年双纪念章。
其以“金针为器,仁心为械”,镌刻袁门三代“赤色医魂”。
袁俊不但自己的直系亲人,用精湛的医术为拯救扶助黎民百姓,助红护红,连自己的亲戚也在骨髓里流淌着红色基因。
李德芳(1936-2001),袁俊姑父。
革命医源:13岁随舅父陈学儒习医(曾秘密救治革命战士)承“战火仁心”之志。
为民代言:1984年,任岳阳县人大代表,提案推动基层中医建设。
守正创新:1988年获湖南省“从事中医30年”荣誉,表彰其守护革命医疗火种。
其以仁术贯通红心,将舅父的红色医德化为“杏林星火”,毕生践行“歧黄报国”。
陈学儒(1903-1962)号席珍,岳阳县月田乡苏塅村人,是李德芳的舅舅。深谙中医精髓,晓通道地药材,灵活运用草本、兽骨、矿物等药理功效,尤擅骨科治疗。自幼习武,功法指法得心应手,毕生精研歧黄精术。
其仁心仁术,在革命战争年代彰显红色医者本色,独领风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以祖传骨伤医术,冒着被国民党逮捕的危险,多次救治革命者谢文裕、谢栋山兄弟俩及其他革命战士。1945年4月,王震南下支队战士温士禄重伤掉队,陈学儒将其背回家中,运用中医接骨疗伤之术,精心医治三个月,使其痊愈。为掩护温士禄,对外称其为远方亲戚,并化名刘奠先,让其得到长期护养和照料,并促其成家立业。直至1963年顺利返回故乡。
新中国成立后,陈学儒继续妙手回春,治病救人。在三庆公社、黄岸区、月田公社等地行医。其精湛中医骨伤医术不但解放前享誉湘鄂赣边区,而且建国后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1956年,荣登湘潭专区名医榜,是湘北一带深受敬重的杏林名医。1956年,陈学儒因医术高超,还受到了时任湘阴县委书记华国锋的接见。
袁俊现年逾花甲,虽没经过战争年代的战火洗礼,但他始终秉持医者仁心,红色情怀初心。他这一辈子比较坎坷,经过商,开过餐馆,也搞过房地产,甚至随女儿移居澳大利亚,并于2016年获得了绿卡。
但在外飘荡的日子里,在风雨中的洗练中,在经济发达、社会进步,人们对健康需求日益旺盛企盼中,他幡然彻悟:有权有钱有成功,没有健康一场空;爱妻爱子爱家庭,没有身体等于零。
自己不能手捧金饭碗讨饭吃。自己的祖传秘方“四绝”,承袁一晕,承袁一压,承袁一醒,承袁一喷,不是可以泽被乡梓,惠及更多的乡邻吗?
袁俊凭籍这四款祖传秘方中成药,荣获全国首届龙虎山中医擂台赛五项一等奖证书。2024年11月在《第十二届法国中医药大会》发表关于“高血压”论文,获得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证书。2025年1月,在《第二届中马中医药大高峰论坛》发表关于“眩晕症”论文,获得国际学术论文证书。2025年3月26日一4月2日,在《意大利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发表了关于“脂肪肝”论文,也获得了国际学术论文证书。以上三次参会,均受到了国际关注。2025年3月,“承袁堂中药传统制剂制作技术”入选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7月中旬,袁俊顺利参加了国家中医医师认证考试。
纵观袁俊家族修为,集中凝炼于:明心见性,格物致知,以医为谋,以仁为本,以红为主,以善赋能,靓丽经纬,辉煌人生。
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家有传。无论从国史、县志、村志,还是各种文献档案资料,包括自己的族谱、家谱,都有一条主线贯穿袁氏家族的红色情怀。
祖德流芳远,宗功世泽长。袁俊也矢志不渝、卧薪尝胆,挺膺担当,砥砺前行,赓续红色传承,践行为民初心。袁俊通过自己的努力,荣获20多项各类国家级证书,不仅是对袁氏四代中医药传承的肯定,更是袁俊赓续红色基因,推动古老中医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