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识字的作家
--听“网红奶奶”孙守云唠嗑
作者/葛国顺
7月19日下午,高邮汪迷部落文学社邀请黑龙江大学特聘教授林超然作客“汪学公开课”讲授《汪曾祺“多栖”创作与人生真味”专题讲座,特邀嘉宾有位竟是他的母亲孙守云。
讲座结束后,汪迷们仍感意犹未尽,从报告厅移步汪迷部落文学社值班室,还想听“网红奶奶”孙守云唠嗑,分享她的写作故事《笔作双翅,人生逆袭--写作可以改变什么》。
孙守云 农民,小学一年级零五十八天文化。障碍?如何从恐惧动笔到上瘾写作?如何从一个“老农民”转型为“新作家”?整个过程的点点滴滴足以说明,写作完全可以是零起点的,“人人拿起笔来,个个成为作家”的理念,至少可以勇全国知名公众号“林记出品”主将。
黑龙江的雪地里,藏着一位特殊的 “作家”。孙守云是一个道地的农村妇女,没上过一天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已经历过83个春夏秋冬,是“75岁农民+8岁作家”的奇妙组合。孙守云奶奶却用布满老茧的手,在手机屏幕上敲出了几十万字的文字。那些带着东北黑土地气息的句子,像她种过的大豆高粱,质朴里透着蓬勃的生命力,让无数人在深夜的屏幕前红了眼眶。孙守云奶奶如何跨越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简直是天下奇闻。
孙守云奶奶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讲述她泥土里长出的文字。
孙守云的故事,是从田埂上开始的。七十多年的人生里,她种过地、喂过猪、照顾瘫痪的丈夫十几年,生活的重量压弯了她的腰,却没磨掉眼里的光。六十岁那年,孙女淘汰的旧手机成了她的 “笔”,不会拼音就用手写,写不对的字就画个圈代替,一句 “月亮挂在苞米秸上,像我家那盏没拧亮的灯”,把东北乡村的夜写得又静又暖。
她写的都是身边事:开春时冻土裂开的缝里冒出的草芽,深秋时屋檐下结的冰棱子,还有邻居家吵架又和好的琐碎。这些被都市人忽略的日常,在她笔下有了温度。有读者说:“孙奶奶的字像带着土腥气的风,一吹就把我吹回了老家的院子。”
孙守云奶奶没上过学,连字典不会查,后来还真的成了不识字的 “修辞大师”,却创造了最鲜活的比喻。形容老伴的皱纹,她写 “像犁过的地,一道一道都记着年头”;说自己的手,是“抓过粪肥也抱过孙子,糙是糙,啥都能托住”。这些从生活里熬出来的句子,比任何修辞课本都更有力量。
起初家人觉得她 “瞎折腾”,直到看到她手机备忘录里存着的几百条草稿 —— 有的写在喂猪的间隙,有的记在哄曾孙睡觉后,屏幕上的错别字被反复修改,像补丁摞着补丁的旧衣裳。后来,孙女帮她整理这些文字,发到网上,没想到那些带着烟火气的段落,很快成了爆款。有人问她,写这些图啥?孙守云笑着说:“就像种地,不指望多收粮,就是看着种子发芽,心里舒坦。” 她不懂什么是 “作家”,只知道把心里的话倒出来,就像雨后的庄稼需要透气。那些文字成了她的 “自留地”,种着回忆、牵挂和对日子的热望。
孙守云被誉为“网红奶奶”,成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玉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日报》《解放军报》《新华日报》《福建文学》《北方文学》等发表过《早些年的年》《艰难的写作》《一封家书》《捡花儿来养》《荤油的故事》《孩子的‘伤’》《读书记》等文学作品。黑龙江卫视、“东北网”等作过专题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9《艺术广角》《百家评论》《中国作家网”等作过专题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艺术广角》《百家评论》《中国作家研究》等作过个案研究。“孙守云、林修文家庭”2020年获得“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20年6月6日,香港《文汇报》 “文化视野”专栏整版刊文:《“林记”祖孙三代满门作家,黑土传奇文墨飘香》。 2021年10期(下半月)《婚姻与家庭》杂志发表特稿《率儿孙三代同写公众号,网红奶奶文墨飘香传最美家风》 。
如今,她的书出版了,扉页上印着她歪歪扭扭的签名。有年轻人专门跑到村里看她,说要学写作。她总是摆摆手:“不用学,心里有话,咋说都是好文章。”她发誓要继续写下去,写屋檐下的冰溜子啥时候化,写开春的第一犁要翻多深的土。孙守云奶奶如何跨越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简直是天下奇闻。因为她知道,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素材,而真诚,永远是最动人的文笔。她说,“有了文字陪伴,人生从此不同。”
(2025.7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