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忘忧仙草传奇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很久很久以前,疫气弥漫陇东大地。镇原塬上一片死寂,家家门户紧闭,田间荒草疯长,高过人头,连平日里叽叽喳喳的雀儿,也不愿在此落脚。百草仙子伫立南天门,朝下凝望三日,目睹镇原百姓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刨土种粮,可疫病缠身,许多人咳着血,血沫染红了锄柄 。仙子心中悲悯,一咬牙,揣上青布药囊,径直前往瑶池药圃。
三更时分,月色如水,洒遍药圃。仙子指尖轻触人参的红籽、天麻的褐粒,最终停在那丛“忘忧草”前。花瓣挂着夜露,微风拂过,淡金色的香气弥漫开来,连石头缝隙里的苔藓,都好似被这香气唤醒,舒展着身姿。仙子急忙捋下一把草籽,塞进囊底,裹紧衣襟,朝着南天门奔去。
就在天兵的长矛刺破药囊的瞬间,她正踩着流云,急速坠向镇原。裂口处,籽粒如断了线的星星般滚落——人参籽质地坚实,一头扎进东北的肥沃黑土;天麻籽身形轻巧,悠悠飘落在贵州的山坳里;只有那忘忧草的种子,借着陇东的风势,在空中打了几个旋儿,纷纷落在镇原的塬畔、沟壑以及庙渠边。
春天到了,镇原百姓忽然发现,坡上冒出一丛丛金黄的花儿。太阳一晒,花瓣卷成小巧玲珑的喇叭状,香气诱人,引得人们不由自主地往坡上跑。孟坝镇有个老汉,被咳嗽折磨得直不起腰,他摘了些花儿蒸进小米饭里。吃着吃着,竟感觉胸中憋闷之感渐渐消散。第二天,他便扛起犁耙,下地干活去了。这消息像长了腿,迅速传遍十七个乡镇。家家户户都挎着竹篮去采摘,有的直接蒸着吃,有的则晒干储存。没过多久,塬上的咳嗽声越来越少,庙渠的娃娃们又能在麦场上尽情翻跟头玩耍了。
乡亲们都说这花儿是上天赐予的仙品,瞧它盛开时,花瓣层层叠叠,如同金丝堆砌,便给它取名“黄花菜”。又觉得那一缕清苦药香,格外能抚慰人心,就好像是哪位医术高明的郎中,药箱不小心开了口,把百草的精华都融入到了花蕊之中。后来,屯字塬顶建起一座黄花庙。在那尊泥塑的仙子像前,常年供奉着新采的黄花。香烟袅袅中,老人们总会念叨:“是仙子心疼咱镇原人呐。”
其实,百草仙子被囚禁在瑶池时,常常望向镇原的方向,嘴角挂着一抹笑意。玉帝罚她百年不许踏出药圃,可她心里清楚:镇原的黄土地里,正孕育着比天庭仙草更珍贵的东西——那黄花在晨露里展开花瓣,在农人的掌心被晒成柔韧的干丝,在陶罐里熬成暖乎乎的汤羹。它把仙药的慈悲,一点点融入到镇原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如今,要是你站在镇原塬上,望着漫山遍野的黄花在阳光下摇曳。微风吹过,花朵沙沙作响,仿佛在轻声诉说:天上的仙草再珍贵,哪比得上咱镇原的黄土地滋养人?这一束束灿烂的黄花,可不就是仙子亲手送到咱手里的美好生活么 ?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