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夜得天书
——浙南侨乡青田县方山乡裘山太神奇传说之六
文/裘俊群(巴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归乡的裘山太(承礼),尚携芦山翠微的清俊身影。每每踱步本村月湾桥头,村野黄昏便浸染几分山外流云的飘逸。
某一日落暮,一位老者迎面踱来。鬓发如枯草纷乱,衣衫裹满补丁,倚杖踽踽独行。两人擦肩瞬间,老者身躯有意一斜。头顶斗笠旋转,坠落深渊般桥下。老者急呼:“年轻人撞落了我的斗笠,快去拾回!”
承礼即刻转身,奔下桥去。小心拾起斗笠,奉还。老者未伸手,反而呵斥:“愣着作甚?还不快替我戴上!”承礼微微一顿。随即恭敬,替他戴上。
孰料老者赫然伸脚。布鞋扑通一声,坠入幽暗水流。“不长眼的小子,再下去取!”
承礼心口,猛地窜起一丝灼热郁火。陡然明白,分明是无故刁难。然而,望见老者枯槁颤动的双手,心头之火霎时浇熄。他沉默俯身。再次下桥,捞起冰冷湿透的鞋子。单膝跪地,轻轻为那双裹满风霜的脚穿好。
那一刻,老者浑浊眸中,仿佛寒星一掠而过。缓缓道出:“枯木尚有逢春日,可雕也!半月后此时此地,鸡鸣即至,莫差毫厘!”承礼拜别。
第一次守约,承礼闻鸡而起,匆匆赶赴。却见老者已伫立桥头霜冷之处。老者微微摇头:“时辰错了,年轻人。迟到的脚步,如何能踏进天道之门?” 承礼默然受教,无言以对。
第二次,寒夜冰封。他鸡鸣前已然上路。却见,老者在冻结河流上踉跄滑倒。眼睁睁,老者那只鞋子滑过冰层,宛如漂浮另一世界。他举臂奋力砸冰。冰渣溅起,水面终于裂开。鞋漂浮其中。他挺身,艰难取出。
再见之时,老者早已立于桥上风雪之中。银须凝结寒霜,亦如凝固的时间本身。眼中冰棱般的责备,仿佛洞穿骨髓:“时间即是天律绳尺,岂容轻慢!”
第三次,夜色浓稠如凝固墨块。猛烈的风雪撕裂夜幕嘶吼。承礼于午夜过后,便已奔赴桥头。纹丝不动,站立等待。刺骨冰风,像无数细刀切割血肉。他逐渐被霜雪覆盖。寒冻渗透骨髓。如一座沉默守望的石碑,扎根于混沌风雪的中心。整整两个时辰过去。他感觉自己,仿佛已由血肉化作了冰晶构成的等待本身。
终于,老者在风雪帘幕中,姗姗来迟。这一次,眼神如同融化的暖泉。伸手从千层衣襟中,珍重捧出一物——红绸裹缠,散发古旧纸页与岁月沉香的气息。他郑重交给承礼,如同交付一段沉甸甸的星河:“书得真主矣!潜心于此,开天辟地,惟汝有望!”
话音未落,老者枯瘦身影竟如烟云般纤薄透明。倏忽化作凛冽寒风中一缕青烟。霎时消散于墨色苍穹之中。
承礼怀抱天书,默然归返。闭门谢客三年。当岁月如尘落定,他将书页翻至终极一页。那沉寂的秘符,骤然涌动炽烈光芒!他举目望去,目光轻易穿梭云海。心念微动,雨云聚拢。手指轻划,层峦挪移。他守护脚下这一方乡土。安稳岁月,如静水流淌。
从此,月湾桥畔,人们总流传年轻人风雪中赴约的故事。只是无人知晓,那三粒永远凝滞在桥缝深处的寒星,正是年轻人用无尽等待兑换的、永不熄灭的黎明之光——仿佛那天书之中流动的,原是时间本身亘古不歇的潮汐与轨迹。
(相传裘山太抢得法书后,庐山拜师,再后又有幸得天书。同村裘姓后人、旅巴西诗人裘俊群鉴于此,创作而成本篇)
附:微组诗:
《雪夜天书》
裘俊群/巴西
1.
他,站成丑时的冰碑
桥隙间
寒星,篆刻不屈的脊梁
2.
深渊里,老者抖落斗笠
谁躬身
打捞沉潭的布鞋,与寒霜
3.
纵是破晓的鸡鸣,也啼不穿夜幕
冰棱刺骨
竭力将黑影推向更远的荒原
4.
当红绸递来,群峰抬起嶙峋指节
三粒星子——
咬碎残夜。那是他质押黎明的银币
【作者简介】裘(季)俊群,又名季(裘)军群,浙江青田县裘山人,旅居巴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凤凰美洲总社社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诗歌》《中国诗人生日大典》《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东北亚新闻》《世界日报》等。获2017年度程丽娥写作联盟云帆群星大赛十大文学银星奖;获2022年第九届星际诗人奖(十佳华语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