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29)——嫉恶如仇
——洛阳白江永撰文
《晋书·列传第十七》:“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常慕季 文子、仲山甫之志。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嫉恶如仇:指对坏人坏事邪恶的人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
西晋时期,朝中大臣大多数都出身于皇亲国戚和名门望族。他们依仗贵族身份享有许多特权,骄奢淫逸,越来越腐败。
傅咸(239年—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西晋文学家。曹魏扶风太守傅干之孙,司隶校尉傅玄之子。曾任武帝的太子洗马、尚书左丞、冀州刺史、等职。后来又做司徒左长史等。封清泉侯。武帝驾崩后,惠帝即位,傅咸任御史中丞。他为人正派,敢于直言。傅咸诗作今存10余首,多为四言诗。
有一次,各地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傅咸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刻向惠帝陈奏百姓没有饭吃,惠帝却不解地问:“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傅咸闻听,啼笑皆非,便细细地将百姓之事讲给惠帝听。惠帝听后问道:“依卿之见,该如何是好?”傅咸直言不讳地说:“朝中一些大臣挥霍无度,他们一天的饭费竟达万钱,而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如此奢侈腐化,朝廷应严加处罚,屡教不改者可按国法处治。”
惠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说道:“言之有理。爱卿如发现何人挥霍无度,视国法于不顾,都可按条例惩处。”于是,傅咸便举出数人上报朝廷。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贵族们觉得傅咸不能把他们如何,心里满不在乎。傅咸面对这些顽固不化的皇亲国戚们,并没有气馁。他多次上疏惠帝,主张裁并官府,唯农是务;并力主俭朴。尖锐地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由于他的劝谏,惠帝终于下定决心罢免了一些官员。从此朝中大臣因心中惧怕,均有所收敛。于是,人们都说傅咸为官峻整、嫉恶如仇。
元康四年去世,时年56岁。死后追赠为司隶校尉,谥号“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