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
川藏线上听来的知青故事
作者/王继红
小时候,曾不止一次阅读过《中国民间故事》《外国童话故事》等书籍。书里那些传说中的人物,让我初次见识了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爱情。
那想尽办法都要见心上人的“长发女”那富贵不能移只爱一个的“阿诗玛“。当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仿佛觉得自己也走进了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象着故事中那些人物应该得到的好结局。因为感动所以有了“不止一次”阅读那些故事。
渐渐长大后,发现现实中忠贞的爱情并不多见。常见的是经济因素、政治地位、前途等等左右了爱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亲眼目睹“成份的高低”拆散了多少痴情男女。感觉真正的爱是天上的月亮,圣洁,但可望而不可及。

前些年,第一次听《天边》这首歌,觉得很唯美,就像漫游在雾蒙蒙的仙镜般的诗中画中。
后来,知道了这歌后面的故事,再去听歌,感到的是凄美。那种伤感由耳入脑入心,痛定思痛却又含泪微笑,把想说的藏在心中。我想,这应该是灵魂有着丰富内涵的人才可能有的一种情操。爱未必是得到,是让对方活得更好。
有次外出旅游,车行在川藏线上。一位团友讲了路边坐着的女人的故事,再次感动了我。

说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姑娘是来自四川某个城市的下乡知青,在下乡的地方认识了一名藏区小伙,小伙的俊朗、坦荡,姑娘的纯朴与温顺互相吸引,坠入了爱河。白天一起劳作,夜晚望着满天星斗说着永远也说不完的话。
冬去春来, 当五颜六色的格桑花铺满草原,姑娘和小伙的爱情也 瓜熟蒂落,他们期望着走进一起生活的美好未来。
这时,小伙被选派去完成一项公务,参加修一段公路。临走前,小伙深情地对姑娘说:“等着我,等我修路回来咱们就结婚。”姑娘含着羞答应了未婚夫,从此天天盼着心上人早日归来。
然而, 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一年、两年过去了。小伙再也没有回到姑娘身边。他牺牲在修路工地……
因为姑娘和小伙还没有登记结婚,还不属于亲人,所以她没有得到来自政府的任何通知。
村民和好友告知了姑娘关于小伙的信息,然而姑娘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她总是喃喃地说:“不会的,他叫我等他。””他一定会回来的”。
姑娘一个月、两个月地等着,修路的人都回来了,姑娘等着。
姑娘一年又一年地等着,一起下乡的知青们都回城了。姑娘没有走,她等着。

她天天坐在公路边,望着川流不息的车辆,祈盼着会有一辆车停下,走下他的郎君,她心中的扎西……
人们再也不忍心去劝她,姑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坐在路边,等着,等着……
后来听说,她下乡的村镇,为她在路边不远处盖了房子。姑娘依旧每天坐在路边,等着,等着……
渐渐地,常走这条线的司机们知道了她的故事。每当经过,见到青丝已成白发的她坐在路边,会按一下喇叭,像是跟她打招呼,或是向她致意。喇叭声里带着对她的怜惜和敬意。还有些她家乡的热心司机,会带点家乡的土特产放在她身边。每当这时,姑娘总会回赠善良的微笑。
团友说,如果凑巧,可能会见着这位痴情的姑娘。因为不清楚确切的地段,我们虽也留意却没见到姑娘。但因为对姑娘的敬意,这事刻进了心里。
我开始在想,小时候童话故事里的“望夫石”,“啊诗玛”,“孟姜女哭长城”应该是确有其事。因为这些纯美的爱情故事里藏着人们对真善美的期望,对纯真爱情的向往。所以才会传颂,得以留下来。这种纯真与文化高低无关,他是一种高贵的心灵。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是罕见的稀世珍品,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不知那位姑娘至今还是否坐在路边,我希望有一天,当她走进天国的时候,她的心上人能好好待她,莫负她这么多年的路边等待……

解释“成分高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家庭出身被划分为红五类和黑五类。红五类指出身于工人、贫下中农、雇农等贫困家庭。民间说法是低成分。
黑五类指出身于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及工啇业者家庭。民间谓之高成分。高成分往往在社会上受歧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