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热血铸英魂
一身浩气永留存
O 钟惠玲
昨晚,战斗英雄、十五勇士之一的杨国跃战友因病医治无效离世的消息传来,我心中充满难以言表的哀痛!他的离去,不仅是一位战斗英雄的远行,更是一段壮丽篇章的落幕。他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将在人们心中巍然屹立,熠熠生辉,成为指引人们前行的不朽灯塔。
杨国跃,云南省云县人,生于1963年5月,1982年入伍,中共党员。1984年4月28月收复老山后,坚守防御142号高地两个多月时,他和全排战友们又在“7·12”大战中,英勇抗敌,奋力打击敌营级规模的数十次反扑。
在7月12日这天,战斗相当惨烈。代理排长李海欣指挥坚守142号高地的战士与敌顽强作战后壮烈牺牲,担任班长的杨国跃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指挥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先后打退敌人4次进攻,击毙敌人104人,他个人击毙13人,伤敌1人。战后荣立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
1984年4月28号凌晨,我军收复老山的进攻战斗打响了。29日,119团3营8连接受了出击那拉地区敌阵地的战斗任务,杨国跃所在的一班成为了尖刀排里的尖刀班,他作为突击组的成员,一马当先为连队开辟通道,战友们沿着他开辟的通道往前冲,很快占领高地出色完成战斗任务,担任班长的杨国跃荣立三等功。 随后,部队转入坚守防御作战。三排九班班长杨国跃率领全班,随三排代理排长李海欣和机枪连五班一起坚守在142号高地上。142高地是我军在老山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制高点,它东、西、南三面受敌,距离敌前沿阵地仅200米,是敌军炮击和进攻的重点目标。
7月12号凌晨4:50,担任观察哨的机枪班班长彭明林和担任阵地警戒的战士周忠烈发现山脚下有轻微的响动声,其中依稀可辨有枪托声,他们立即向排长李海欣发出了敌情警报,排长一声令下:“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杨国跃就一跃而起,提着冲锋枪直奔自己的射击位置,迅速做好战斗准备。
“轰隆,轰隆……”我军射出的炮弹准确落在敌群中爆炸,“打!”排长一声令下,战友们一齐开火,敌人成片成片的倒下,丢下大批的死尸和伤兵,喊爹叫妈的退了回去。遭受到我军迎头痛击的敌军恼羞成怒,疯狂的向142高地报复,炮弹接二连三的掠过树梢,在我高地上爆炸。
李海欣排长率领4名战士迎着从西侧冲上来的敌人扑去,把敌人刚赶下山正要返回时,敌人的两发高射机枪子弹击穿了李排长的胸部,血如泉涌,“排长!”杨国跃看见吃惊的喊了一声,并飞快跑过去为排长包扎,李海欣抓着杨国跃的手,断断续续说“九班长,我不行了,高地交给你,告诉全排的同志,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绝不能给祖国丢脸……”
142高地弹片横飞,烟雾弥漫,火光冲天。工事被炸塌了,电话线也被炸断了,独一无二的指挥机也被炸坏了。14个战士身披着硝烟,默默的注视着代理排长李海欣的遗体,心里想着一个问题,战斗才刚刚拉开序幕,指挥员就牺牲了。14个战士来自3个不同的单位,彼此不了解这仗怎么打?谁来来指挥?
电话线被炸断,上下级联系中断。军情如火,时间不容大家多想,眼看着一个加强排的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又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击。大家火烧眉毛了,总不能群龙无首啊,在这紧要的关头,杨国跃发出严肃的声音:“同志们,现在听我指挥,我们要团结起来,坚决把敌人打下去,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大家振奋起来”。14双眼光一下集中到杨国跃身上。 杨国跃和高地上的另外两位班长:三枪连机枪班班长彭明林、蒋志华合计了一下,发出了第一道命令“唐友国,你冲出去,回连指挥所报告我们这里的情况”。接着,他重新调整队形,布置大家分头扼守各个阵地要点。于是他一手拿冲锋枪,一手握手榴弹,哪里吃紧就像就杀向哪里,敌人在的远,他就用手榴弹炸,敌人冲到近处,他就用冲锋枪扫射。在他的指挥下,敌人的这次进攻仅10多分钟就被打退了。 敌人被打得红了眼,拼命的向142高地炮击。同时敌人分三路又冲了上来。整个高地几乎被敌人的炮火翻了一遍。除了一条较完整完好的坑道外,其他工事已经荡然无存,杨国跃和他的战友们几乎找不到什么隐蔽部,一趴下,疏松的、烧焦的泥土差不多就要把人埋起来。
杨国跃的耳朵被炮弹给震聋了,他听不见枪炮声,不顾子弹在身边乱窜,指挥着大家向敌人射击。突然,一发炮弹呼啸而来,在离他2米远的地方爆炸了,他的右腿中了三块弹片鲜血一个劲的往外涌,一阵疼痛,他几乎站不住了,但是他咬紧下嘴唇,坚持着不让自己倒下。他顾不上包扎伤口,一把扯下一甩一甩的烂裤腿,顺手扔一边,穿着半截的裤子,大吼一声“同志们,狠狠的打!”他的冲锋枪同时也扫向敌人,4名敌人被撂倒在阵地前沿,其余的敌人见势不妙,返身逃走。 敌人依仗人多势众,波浪似的分多路多批次多方向涌上高地来拼命。一股敌人打下去,另一股敌人又冲了上来。坚守高地上的14名勇士,有的牺牲,有的负伤,包括伤员在内,能战斗的就剩下五六个人了,更严重的是,弹药已所剩无几。突然,一大股敌人从高地的东北侧摸进战壕,情况十分危急,杨国跃果断下达命令“全体撤进坑道,继续坚持战斗!”战斗非常惨烈,面对敌众我寡的情形,只有进入坑道保存有生力量才能守得住阵地。 敌人占领了表面阵地,又是喊,又是叫,甚至是吹口哨,得意忘形的向坑道里喊话“中国兵,你们被包围了,投降吧。”回答他们的是蹦出坑道的子弹和手榴弹,敌人在离坑道不远架起机枪,不停的向坑道内扫射,危险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坑道里的勇士们的生命。
这是一个约20米长的N字形坑道,也是142高地最后一道防线,失去了这个坑道,就意味着完全失去了142高地。为此,杨国跃下决心和这个坑道共存亡,他调整了一下力量,把战友们分成4个战斗小组,轮流坚守南北两个坑道。重伤员压子弹,轻伤员坚持战斗。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杨国跃和战友们顾不上喝一口水,啃一口干粮,敌人多次派人来炸坑道,都被他们打了回去。就这样,杨国跃带领一个没有负伤的战友和8个伤员在坑道里坚持了9个小时。 下午3点,表面阵地传来震耳欲聋的炮弹爆炸声和激烈的枪响。杨国跃消瘦的脸庞露出了异样的光彩,他看了看不屈不挠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坚持战斗的战友们,兴奋的说,“战友们,我们的部队开始反击了,增援的部队上来了,夺取阵地胜利的时刻到来了,轻伤员在前,重伤员在后,我们互相搀扶着冲出去!”
冲呀,杀呀,……大家心中的怒火一起从喉管里喷了出来,忘了疲劳,忘了伤痛,一个个像下山的猛虎,出海的蛟龙,跟着杨国跃直扑表面的阵地。
这时,七班长冯培志率领增援的战友从山下杀来。高地上杀声阵阵,敌军突然遭到腹背夹击,乱成一团,丢下同伴们的尸体,争相逃命而去。
增援上来的战友们看到杨国跃等十名勇士,如同雕塑般的搀扶着站在硝烟未散的142高地上,满脸烟尘,浑身血迹,一个个都惊呆了……
他们欢呼着冲过去,把坚守高地的勇士们团团围住。几十双沾着泥、染着血的大手使劲的握在一起。
“九班长,我们以为你们全部牺牲了,没想到你们还活着!”冯培志搂着杨国跃热泪盈眶,话不成语。
“我们还在142高地上!”杨国跃自豪的接过话,脸庞上充满了胜利的泪水。 战后,坚守在142高地的李海欣杨国跃等15名官兵被中央军委授予“老山十五勇士”荣誉称号,142号高地被命名为“李海欣高地”,李海欣烈士、杨国跃等战友荣立一等战功,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84年国庆,杨国跃受邀参加新中国35周年国庆观礼,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5年,杨国跃受邀参加中宣部总政治部组织的全国英模报告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报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老山精神的传播。 1986年,已任排长的杨国跃在昆明陆军学院学习。毕业后返回119团先后任副连长、团司令部军务参谋、特务连连长、指导员、后勤处政治协理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团副政委;2005年3月交流到云南省军区,任临沧市云县人民武装部部长、上校军衔,至直退休。
战斗英雄杨国跃不仅是战场上令敌人胆寒的钢铁战士,更是我们心中可敬可亲的楷模。在军营生活中,他像兄长般关怀战友,在艰苦的训练和残酷的战斗间隙,总能给予他人温暖与力量;在平凡岁月里,他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朴实本色与谦逊品格,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英雄的真正内涵。他谦虚谨慎,做人做事低调朴实,从不居功自傲,也未曾沉溺于过往的荣光,而是将功勋卓著的战功深藏于心,服从命令。“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那里搬”,在各个工作的岗位上默默无私奉献,用一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革命军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英雄杨国跃一路走好!
🔺"战地模范卫生员″一等功臣钟惠玲和战斗英雄杨国跃40年前后同框照 作者钟惠玲,在收复老山、者阴山作战中,被昆明军区授予“战地模范卫生员”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是首战老山唯一被上级授予荣誉称号的参战女兵。1985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及国际南丁格尔奖提名;1984年和2019年两次以英模身份参加国庆观礼。
编辑: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