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铁牛轰鸣 岁月流芳
——拖拉机队队长张东祥
作者:刘连成
哈拉巴山下,荣军农场进入之前,是一片荒凉沉寂的原野,唯有风声在岁月中低语,诉说着亘古的孤寂。然而,这一切的静谧,随着铁牛的轰鸣声被打破——那是希望的号角,是新时代的序章,从此,这片土地开启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1950年,国家为支持农场水田开发,拨付了三台德国产的纳奇拖拉机,如同三把开启宝藏的金钥匙,带来了机械化的曙光。与此同时,八位苏联专家(四对夫妇)跨越千山万水而来,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理念与技术。在这一历史节点,荣军张东祥被任命为拖拉机队队长,他精通机械原理,肩负起引领农场迈向机械化的重要使命,自此踏上了一条与“铁牛”并肩垦荒的壮阔征程。
在广袤的田野间,张东祥驾驶着拖拉机,身影坚定如山。那轰鸣的“铁牛”,宛如钢铁巨兽,在荒原上纵横驰骋,犁开沉睡千年的黑土。他不仅是农场机械化的第一把火种,更是点燃无数人心中希望的引路人。在他的带领下,马占良、杨泽、刘慧志等徒弟纷纷投身垦荒大业,与苏联专家及留日农业技师张启勋一道,从水田1号地起步,一路向18号地推进,一寸寸唤醒沉睡的土地。
每一次铁牛的轰鸣,都是对荒芜的庄严宣战。机车后牵引的五只犁铧,如五柄锋利的钢刀,将成片的芦苇与蒿草连根铲除,埋入翻涌的黑土之中。大地仿佛从沉睡中苏醒,带着惺忪的睡眼,却满是欣喜与期待,准备为人类奉献无尽的丰饶。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回荡在天地之间,走近便能感受到大地的震颤,吸引着无数村民驻足围观,仿佛目睹了世间最神奇的奇迹。
时光流转,荣军们的汗水终成硕果。他们踏勘土地、测量地形、精心规划,从荣誉新村向东,划分出29个地段,每个约50公顷,那是他们心中梦想的蓝图。如今,4号地、23号地和29号地,已成为永久村名,镌刻在农场的土地上,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随后,农场又接收了双山县南部的大片芦苇荡,筹建了国营农场第一分场,疆域不断扩展,宛如一颗日益耀眼的星辰,光芒四射。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场所辖土地整治完毕,田成方、渠成网,一块块高产稳产的田块整齐排列,宛如大地书写的一首壮丽诗篇。到了60年代,各分场纷纷建立机耕队,除原有的纳奇和斯大林80号拖拉机外,又添置了20余台洛阳产的“东方红”机车。当周边人民公社仍在依靠人力畜力耕作时,双辽荣军农场已实现了从翻地到播种的全程机械化,成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光辉典范。
张东祥不仅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更将家属从辽宁迁至农场安家落户,从此,他的根深深扎进了这片热土。他深知,农场的未来在于培养有文化的下一代,于是率先将年幼的儿子张德江送往三合小学读书,距离家中三四里地。在他的带动下,荣军与职工子弟纷纷走进校园。多年后,张德江成长为中共吉林省委书记,乃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始终铭记家乡的养育之恩,曾亲临三合小学视察,那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回馈。
如今的双辽荣军农场,已是稻谷飘香的米粮川,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而每当人们提起张东祥,眼中总是充满敬仰与怀念。他与那群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垦荒者们,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农场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将在这片黑土地上代代传承,如铁牛轰鸣般永不停息,如稻浪滚滚般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