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意义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凌晨三点的写字楼,几方窗棂亮得固执,像城市夜幕上被钉住的星子。冷光屏的蓝,洇在年轻职员疲惫的脸上,他盯着报表上跳动的数字,指尖悬在键盘上突然发怔——这些日夜堆砌的业绩,终究能兑换成生命里的什么?同一时刻,城市另一端的早市还浸在墨色里,昏黄路灯将老人佝偻的身影拉长,捏着打折蔬菜的塑料袋簌簌作响,在寂静里格外清透,每道褶皱都裹着“日子该怎么过”的朴素叩问。从德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的石刻,到地铁里随车厢摇晃的茫然眼神,“人该如何生活”的命题从未沉睡。它像空气般无迹,却如血液般黏稠,渗进现实的每道肌理,在琐碎里滋养,又在困顿中拷问。
苏格拉底捧为哲学核心的追问,从来不是书斋里蒙尘的空谈,而是淌在烟火里的活脉。你看:外卖骑手在暴雨里弓着背穿行,雨帘糊住了视线,也模糊了前路,每次抢在超时前的叩门,都是对“生存”最鲜活的注解;毕业生在体制的围城与自由职业的旷野间打转,每个选择都牵着“理想”的砝码;父母在“鸡娃”的焦虑与“快乐成长”的执念间挪步,每次平衡都是对“好生活”的微积分。无论显赫或平凡,人人都在用脚步、汗水、沉默或呐喊,践行着对“值得过的一生”的探索。它不似宇宙起源般悬于天际,而是缠着柴米油盐的碎屑、职场起落的颠簸、情感纠葛的藤蔓,织就生活最本真的粗粝底色。
哲学穿越时空的微光,其意义恰在这尘世褶皱里显现:它从不是放之四海的答案手册,而是幽暗路口照亮选择荆棘的火把。当我们在“躺平”的虚无与“内卷”的窒息中失重,斯多葛学派的箴言便成了锚——“辨清能控制的与不能控制的,专注前者,接纳后者”——在湍流里稳住摇晃的自我;当社交媒体的焦虑盛宴让人窒息,仿佛价值只存于点赞数与滤镜之后,庄子“无用之用”的智慧便如清风,吹散迷雾:生命的丰盈从不需要外界的冰冷标尺。那些千年哲思至今回响,正因它们精准叩击着人类永恒的困境——自由与束缚、意义与虚无、个体与洪流、短暂与永恒的拉扯。
现实褶皱的深处,处处是未经雕琢的哲学答案,它们不来自典籍,而源于生命的温度。小区长椅上晒暖的老人,未必读过亚里士多德,却能用“平安是福”的淡然,点破繁华包裹的生活本真;社区角落默默伸出援手的普通人,未必懂康德的“绝对律令”,却在日复一日的行动里,诠释着“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崇高。哲学最深的叩问与最动人的回应,从不是象牙塔里的精致标本,而是每个在泥泞里认真生活的人,用一生步履写就的、带着体温的生命答卷。
当我们停下脚步,哪怕一瞬,追问“怎样才算好好活过”,灵魂便已站在哲学的门扉。这追问如同地平线,永远走不到终点,却让每一步都承载了清醒的重量。终会明白,哲学的真义不在典籍的晦涩字句里,而在我们如何将思考的刻痕,深深烙进生活温热的纹理——是加班后拖着疲惫,仍为家人点亮灶火、煨暖一锅粥的温柔;是看透现实的荆棘与荒诞,依然奔赴心之所向的孤勇;是在世界喧嚣的标准答案之外,安静地、固执地,为自己定义那份微小而珍贵的自由。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