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纪遊》是徐开美以现代语言写就的古典风格纪游诗,通过对西湖景点的逐一描摹,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审美体验,同时渗透着对历史文化的哲思。以下从三个维度解析其艺术特色:
一、空间叙事与虚实相生
诗人以"环湖巡游"为线索,构建起"断桥-苏堤-三潭印月-雷峰塔-灵隐寺-西泠印社"的立体游踪。写景时巧妙运用虚实手法:实写"玉波粼粼"的湖光,虚引"神异传说"的塔影;眼见"绿树森然"的柳浪,耳闻"吉鸟"缺席的怅惘。这种虚实交织的笔法,既呈现了当下景观,又激活了文化记忆,使西湖的物理空间扩展为时空交错的诗意场域。
二、文化解构与辩证审美
诗中暗含对西湖神话的祛魅与重构:"传说中的胜境/经不住实地的察考"体现理性审视,而"文人墨客的着意渲染"则揭示景观的文本建构性。但诗人并未陷入解构的虚无,反而通过"铁血岳武穆"与"痴情苏小小"的并置,肯定多元价值共存的魅力。结尾处"大东湖"与"西湖"的对比,更以"环肥燕瘦"的辩证智慧,超越简单的大小优劣之辩。
三、语言张力与节奏变奏
全篇采用文白夹杂的语体,既有"碧浪滔滔"的骈偶句式,又有"哪瞧得上西湖的娇小"的口语表达。韵律上自由切换:描写自然景观时多押工整的"ao"韵(滔/消/照),抒怀处则转为散文化长句。这种语言策略既保持古典韵味,又注入现代游记的随意感,形成独特的吟诵节奏。末段连用38个四字短语的"景观暴列",以密集意象制造视觉盛宴,与开篇"胜状难描"形成巧妙呼应。
此诗最终超越普通纪游之作,成为一场关于"观看之道"的思辨:既质疑景观的文本性,又沉醉于实景之美;既解构文化符号,又重建审美信仰。这种矛盾的和谐,恰是西湖作为文化复合体的诗意映照。
注:这是吾弟徐开南先生(作协会员,洪湖市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