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之下,藏着多少真相
我们总以为眼睛是诚实的,看得见袅袅香火里的虔诚,看得见破衣烂衫里的困窘,看得见笑脸相迎里的善意,看得见衣冠楚楚里的体面。可生活偏要撕开一层又一层伪装,让我们在某个猝不及防的瞬间惊醒:原来烧香的未必怀揣慈悲,跪在佛前的双手或许沾着尘埃;沿街乞讨的未必身无分文,伸出的碗里可能盛着算计。
庙宇的香炉里,香灰堆成小山,有人叩首时额头抵着蒲团,心里却打着侵占的算盘。他们用三炷香的烟火,给贪婪镀上金身,让欲望在梵音里悄悄发酵。反观那些从未踏足寺庙的人,或许正默默扶起摔倒的老人,给流浪的猫狗添一碗热食——善与不善,从不在香烛的明暗里,而在举手投足的温度中。
天桥下的乞讨者,佝偻的脊背像一段被岁月压弯的枯枝,可若细看那双眼睛,有时会撞见与落魄不符的精明。倒是写字楼里穿着西装的人,可能正为下个月的房租彻夜难眠;妆容精致的姑娘,背包里装着啃了一半的冷馒头。贫穷从不是衣衫的补丁,富足也不是腕上的名表,皮囊裹着的生活,各有各的褶皱与坚硬。
最暖的话往往裹着蜜糖,最真的话常常带着锋芒。顺着你的人,把“你说得对”挂在嘴边,却在转身时把你的软肋当成谈资;逆着你的人,总在你得意时泼一盆冷水,却在风雨来临时默默撑伞。人心是比迷宫更复杂的构造,甜言蜜语的回声里,可能藏着深渊;逆耳忠言的棱角下,或许藏着暖阳。
那些闪烁在屏幕上的“关怀”,原是淬了毒的糖。陌生号码裹着急切的语气闯进来,“您的账户有风险”“家人遇了难”,字里行间织着密不透风的网,把信任的软肋当作攀爬的绳索。
有人对着虚拟的“客服”哭诉生活的窘迫,却不知对方正舔舐着即将到手的血汗;有人捧着手机给素未谋面的“恋人”转账,屏幕的光映着眼里的憧憬,却照不见那端早已备好的冰冷骗局。当转账成功的提示弹出,像一声钝响敲碎所有温热——原来那些嘘寒问暖是假的,那些共赴未来的承诺是假的,连屏幕背后那张“真诚”的脸,都是技术堆砌的幻影。
被骗走的何止是数字,是母亲藏在床板下的救命钱,是学子熬夜兼职攒下的学费,是老人守着旧相册盼来的“养老保障”。心像被掏走一块,冷风呼呼地往里灌,连带着对世界的信任,都在那一刻裂出细缝。可即便如此,总有人在废墟上慢慢拼凑勇气,就像寒夜里的星子,知道黑暗再浓,也掩不住真正的光。
衣服是文明的铠甲,却护不住所有灵魂。有人西装革履地走进会议室,商讨着如何榨干他人的血汗;有人穿着工装裤蹲在路边,把最后一块面包分给流浪的孩子。衣冠不过是块遮羞布,能遮住躯体,却遮不住骨子里的卑劣与高尚。真正的“人”字,从不是靠布料缝制的,而是靠良知、责任与怜悯一笔一划写就的。
这世间最吊诡的,莫过于表象与内里的背道而驰。我们没法扒开每个人的皮囊去看真相,却能在心里修一面明镜:对香火保持一份清醒,不因仪式感忽略本质;对困顿保留一份分寸,不因同情失了判断;对顺言多一分警惕,不因舒适丢了原则;对体面存一点审视,不因光鲜忘了底线。
谨慎不是多疑,而是在纷繁世相中守住本心的智慧。就像农夫看苗,不只看叶片的翠绿,更要察根系的深浅;农夫再善良,总不能第二次用胸口去暖蛇;就像匠人辨玉,不只看表面的光泽,更要探肌理的纯澈。看清皮囊之下的重量,才能在人生的路口,踩稳每一步脚印。
————————————————
作者简介:王护君 、笔名山乡村夫。宁夏彭阳县人 ,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文字爱好者,一个行走在墨香里的性情男子,喜欢在温暖的文字中寻找一种倾心的诗意生活,常有感性文字散见于网络平台和地方报刊并多次获奖。
详细住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平小区
电话微信同号:15909548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