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丧俗:
传统仪轨中的孝道传承与当代调适
文/路等学(兰州)
陇东高原上的镇原县,如同一部厚重的典籍,每一页都镌刻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其中,丧葬习俗作为最具生命力的篇章,以繁复而庄严的仪轨,承载着乡土社会对生命的敬畏、对孝道的践行、对家族的维系。它既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传统伦理的底色;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精神脉络。在时代变迁中,如何让这一古老文化既保留其温润的人文温度,又褪去不合时宜的沉疴,成为值得深思的命题。
一、仪轨深处:孝道与文化的双重编码
镇原的丧葬仪式,从来不是简单的"送终"程序,而是一套精密的"文化密码"——每一个动作、每一件器物、每一句祷词,都在诉说着对"孝"的诠释,对传统的坚守。
(一)以仪式为骨:孝道的具象化表达
当老人垂危之际,子女执手侍侧,为其净发修甲、更换寿衣,这不是寻常的照料,而是"事亲如事天"的虔诚;灵前长跪的孝子,麻衣素服,哭声动天,是将"哀戚之心"外化为可见的形态;"领羊"仪式上,族人屏息观察羊的每一个颤动,仿佛在聆听逝者的叮咛,实则是借生灵之态,提醒生者莫忘养育之恩。这些仪式将抽象的"孝"拆解为可触摸的行为:生前尽孝是本分,逝后追思是延续,而代代相传的仪轨,则让"孝"从个人情感升华为家族的精神基因。
(二)以文化为魂:传统的活态传承
仪式中藏着数百年的文化记忆:寿衣的规制里,藏着对生命尊严的维护;"点主"时朱砂点睛,将木牌化为神主,暗含"敬天法祖"的古老信仰;三周年"除服"之日,麻衣换常服,却换不掉对先人的念想,恰是"丧三年,常悲咽"的诗意表达。更动人的是那些口耳相传的祭文,虽不事雕琢,却字字泣血:"爹有养老金补偿,共度晚年乐余桑",直白的语句里,藏着最朴素的亲情;"七个儿女少一郎,他接严父去仙乡",将生死相隔化作温情的想象。这些语言与仪式交织,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生活方式。
二、镜鉴之间:传统价值的当代回响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镇原丧俗如同一位沉默的导师,以其独特的方式提醒着人们:有些东西,比速度更重要;有些责任,比忙碌更根本。
(一)唤醒责任:在仪式中重识"孝"的分量
当城市里的年轻人为生计奔波,常将"回家看看"推成"改天再约"时,镇原的丧俗以一种不容回避的庄严,将"责任"二字摆在面前。守灵夜的长灯,照见的不仅是逝者的遗容,更是生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警醒;亲朋聚集时的追忆,说的不仅是逝者的生平,更是对"赡养"二字的集体重申。这种提醒,远比教科书上的"孝道教育"更有力量——它让法律条文里的"赡养义务",化作内心深处的"情感自觉";让年轻人在焚香叩拜的瞬间,突然读懂父母鬓边的白发,读懂"责任"二字的千钧重量。
(二)维系温情:在仪式中重建情感联结
现代社会的钢筋水泥,常将人际关系隔成孤岛,而丧葬仪式却像一块磁石,瞬间凝聚起分散的亲情。那些平日里散落各地的儿孙,因一场葬礼重新围坐一堂;那些疏于往来的邻里,因搭棚、做饭的协作重拾热络。领羊时的共同屏息,出殡时的齐声恸哭,宴宾时的举杯相劝,将个体的悲伤转化为集体的情感共鸣。这种联结,无关功利,只关血脉与乡情,恰是对"守望相助"传统的最好诠释。
(三)沉疴之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然而,当仪式沦为攀比的工具,当孝心异化为铺张的排场,这份厚重便难免沾染尘埃。过度讲究的棺木材质,动辄数十桌的宴席,甚至喧宾夺主的"搭醮",让本应肃穆的丧礼变得浮躁;对"吉日""风水"的过度迷信,让理性让位于盲从,反而稀释了仪式本身的情感浓度。更令人忧心的是,当年轻一代对"搭醮"的含义一知半解,却仍机械地重复动作时,仪式便成了无魂的躯壳——这不是传承,而是遗忘的开始。
三、薪火相传:让传统在创新中生长
传统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江河。镇原丧俗的生命力,不在于复刻过去,而在于在时代语境中,为孝道与文化找到新的表达。
(一)取其精魂:让孝道回归本真
不妨将"厚葬"的心思转作"厚养"的行动——与其在葬礼上摆百桌宴席,不如在生前多陪父母吃几顿家常饭;与其用名贵棺木彰显孝心,不如在病床前多递一杯温水。可以保留"守灵"的仪式,但不必强求彻夜不眠,而重在那份"在场"的心意;可以延续"祀祭"的传统,但不必拘泥于焚香烧纸,一篇亲笔祭文,同样能传递思念。让"孝"从形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回归"敬亲、爱亲、养亲"的本质,这才是对传统最深的敬畏。
(二)去其糟粕:让仪式删繁就简
对于"搭醮"之类的表演,当以村规民约明令禁止,还丧礼以庄严;对于过度铺张的攀比之风,可通过红白理事会划定标准,倡导"量力而行"的理性;对于迷信色彩浓厚的环节,不妨以"文化解说"替代盲从——比如解释"领羊"是古人表达思念的浪漫方式,而非"逝者显灵"的证明,让仪式保留情感温度,剔除封建糟粕。
(三)赋新能:让文化活在当下
可以将丧俗中的孝亲故事改编成秦腔小戏、民谣歌曲,让年轻人在传唱中理解传统;可以在学校开展"祭文写作"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长辈的敬爱,既锻炼文字能力,又传承孝道;甚至可以将棺木雕刻、寿衣刺绣等工艺纳入非遗保护,让传统技艺在现代审美中焕发新生。当传统不再是"老古董",而成为可参与、可感知、可创造的文化资源,自然能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
结束语
镇原的丧葬习俗,是一部用仪轨写就的《孝经》,也是一首用乡情谱成的歌谣。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负担,而是滋养心灵的土壤;孝道不是枷锁,而是安顿生命的根基。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不必苛求它一成不变,只需守住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对亲情的珍视、对文化的温情。如此,当后人翻开镇原这部典籍时,依然能从丧葬习俗的篇章里,读到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密码——那便是:不忘来路,方知归处;不失孝心,方有温度。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