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荣军农场的水稻之父张启勋
作者:刘连成
张启勋,这位被誉为双辽农场“水稻之父”的留日学者、高级农艺师,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一生,与黑土地紧紧相连,与水稻种植研发息息相关,宛如一首激昂的农垦赞歌,在时光中久久传唱。
1911年2月5日,张启勋诞生于辽宁省盖县双台子镇芦家屯村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家境清贫,父亲靠着几亩薄地维持全家6口人的生计,但即便生活艰辛,父亲仍将希望寄托在唯一的男孩张启勋身上,送他去私塾读书。张启勋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日起早贪黑,往返于5公里外的学校与家之间,风雨无阻。夏日炎炎,为了节省母亲做的鞋,他总是光着脚,拎着鞋走在求学路上,放学后还不忘帮父亲干农活,稚嫩的肩膀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凭借着勤奋刻苦,张启勋读完小学后,又踏入熊岳城里的辽东省立农业学校,继续追寻知识的光芒。1928年和1930年,他两次远渡重洋,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汲取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回国后,他辗转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丰富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大量的农业实践经验。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张启勋带着调令,来到了辽西省荣军农场。从此,他的命运便与这片土地紧紧绑定,开启了为水稻研究开发奉献毕生精力的征程。
彼时的荣军农场,宛如一片荒芜的世外桃源,人烟稀少,几十里不见村屯,盐碱地、沼泽地遍布,荒草与芦苇荡随风摇曳。张启勋一到这里,便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垦荒生产之中。作为农业股股长,他每日与荣军战士、职工们一道,边测量、边设计、边开垦。北大荒肥沃的黑土地上,拖拉机不分昼夜地轰鸣着,那声音与远处偶尔传来的野狼嚎叫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独特的月夜交响曲,诉说着垦荒者们的艰辛与执着。
水田种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极高。张启勋深知其中的关键,他精心规划着每一块田地,将农场的地块进行编号,在场部所在地二分场,从西至东依次排序为1—29号地,这一规划沿用至今,成为了农场土地的独特印记。为了给水稻提供充足且优质的水源,他主导修建了从二龙湖水库引水的灌溉系统,长长的引水干线、分布合理的支渠和斗渠,以及下游的排水沟,宛如大地的脉络,让水能够精准地滋润每一寸稻田。
面对东北恶劣的气候环境和黑土地盐碱化等难题,张启勋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牢记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农业生产“八字宪法”,将其视为水稻种植的指导纲领。他带领全场职工家属开展大积农家肥活动,一时间,农场里家家户户齐动员,柴草灰、炕洞土、牲畜粪便等都被收集起来,经过发酵后运往田地,成为了水稻生长的优质养分。经过多年努力,土壤的PH值逐渐达到了4.5 - 5.5,为水稻营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水稻品种选育上,张启勋更是花费了大量心血。他针对吉林省早期气温低、无霜期短的特点,在试验田里反复筛选,推广了“长白号”“吉梗号”等一系列优良品种。每到播种时节,春寒料峭,他便与职工们打着绑腿,踏入冰凉的泥水中,修建苗床、播撒种子,还要在苗床四周夹上防风障,每天劳作十二三个小时,却从不喊累。他如同一位守护稻田的使者,时刻关注着气象变化,奔波于各个生产队之间,亲自指导稻苗的生长管理,是农作物当之无愧的“好大夫”。
张启勋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那就是记日记。一本本日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农场水稻种植的点点滴滴,有农作物生长的关键环节,有上级会议精神,有外地学习经验,还有历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这些文字,是他工作兢兢业业的见证,也成为了农场水稻技术发展的珍贵史料。透过这些日记,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年代,农场在自然灾害和社会运动的双重考验下,依然艰难前行,为国家贡献粮食的坚韧画面。
然而,张启勋的农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66年的动荡年代,56岁的他被下放到三大队一小队劳动改造。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依然默默坚守在稻田边,用双手耕耘着土地,等待着黎明的到来。1972年,张启勋得到平反,重新回到了他热爱的技术岗位。他如同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树,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全身心投入到水稻试验中,在稻田里尝试着不同的行距、株距和品种,为提高水稻产量不断探索。
1978年,张启勋回到总场,建立了农场水稻试验站,出任站长。此时,农场的水稻生产条件已逐渐改善,各种农机具增多,种植方法也不断进步。他抓住机遇,积极引进新技术,尤其是在1979年参加中日水稻技术交流会后,他努力学习并掌握了日本的旱育稻塑料大棚育苗技术。回国后,他立刻在农场试验站进行实践,并于1980 - 1982年将这项技术在全场推广。“大棚育苗”“机械插秧”“药剂灭草”等先进技术的普及,让农场的水稻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单产从每公顷3000公斤提升到6000 - 8000公斤,粮食总产踏上了新台阶。
在忙碌工作的同时,张启勋还不忘培养新一代技术人员,他热情地“传、帮、带”,将自己的所学所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的四儿子张庆志便是在他的影响下,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农场的农业技术骨干,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在这片黑土地上书写着水稻种植的传奇。
1983年2月,72岁的张启勋光荣离休,农牧渔业部向他颁发了《农技推广荣誉证章》,以表彰他34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1988年11月10日,他在四平市中心医院离世,享年77周岁。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双辽农场,留在了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里。
正如张启勋的三儿子张庆华所说,父亲的一生,是与双辽农场共同成长的一生,是为国家农垦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见证了农场水稻从无到有、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历程,他的大无畏精神和钻研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承和发扬农垦精神,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续写更多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