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1)
①三国归晋 曹操当年主政时,曾经重用了地方豪门贵族司马懿,司马懿抗击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屡建奇功,一度执掌朝中大权。后来,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相继执政。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率先进入成都,灭亡蜀汉,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比较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了,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公元280年,西晋以水师为主的第六路军,率先攻入建业(今江苏南京),活捉吴主孙皓,最终完成了三国归晋。
②短命的西晋王朝 公元265年,武帝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晋朝,当了西晋第一个皇帝。可是西晋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五十余年,可谓昙花一现。晋武帝的儿子惠帝司马衷天生愚笨。和司马衷相比,他的皇后贾南风却是个非常凶狠的女人。武帝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位为晋惠帝,贾南风当上了皇后。贾南风在当太子妃时就受到皇后杨芷(太后)的多次劝诫,她不仅不听劝,反倒以为太后在武帝司马炎面前中伤她。贾南风为了独揽大权干出一番大事。所以她用勾结藩王企图造反的罪名,杀掉了手握重权的杨太后的父亲杨骏,并且诛杀杨骏三族,还将杨太后囚禁起来,最后被活活饿死。贾南风执掌军政大权后胡作非为,在后宫淫乱不止,激起公愤。
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起兵连夜入宫逮捕贾南风,将贾南风贬为庶人,囚禁在曾经囚禁过杨太后的金墉城,后来又用毒酒将贾南风赐死。金墉城中,毒酒入喉,一代淫乱丑后贾南风就这样结束了自己荒唐可笑的一生。司马伦执掌朝中大权一年后干脆软禁了晋惠帝。之后又有八王之乱,内部刀兵不断,延续十六年。到了公元306年,八个王中死了七个王,留下最后一个东海王司马越,他毒死了晋惠帝,另立司马炽为晋怀帝。怀愍时期,匈奴等少数民族侵犯边疆。匈奴单于后裔、改用汉人姓氏的刘渊自称汉王,占据上党、太原、河东平原等地。他的儿子刘聪,于公元311年攻破洛阳,晋怀帝做了俘虏。公元316年又攻下长安,西晋先后立了四主,遂告灭亡。
黑暗的西晋
魏晋南北朝时期(2)
③东晋王朝建立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袭父祖封爵为琅邪王,封地在今山东临沂。中原大乱之际,出身于琅邪大族的王导,力劝司马睿移师建康(今南京),以图重振晋室。稍后,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政权。王导“倾心推奉,为之谋划”,在元、明、成三帝时均为丞相,他被人称作“擎天一柱”。晋元帝司马睿最初不被江南大族看重,称帝一个多月,南方士族没有一个来拜见他。于是王导就和王氏家族导演了一场上巳节出游的好戏。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素为江南所重视。这天,晋元帝乘大轿出游庆贺节日,丞相王导和都督领扬、荆六州军事的的大将军王敦等人随轿而行。江南豪族见此阵势,知道不能与北方大族作对,这才先后投靠朝廷。东晋初年,重大决策都出自王导,甚至在朝堂议事时,元帝竟然招呼王导共坐龙床。因此,后来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评说。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佛教从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大发展。梁武帝萧衍是个佛教信徒。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到寺里去烧香拜佛,宏扬佛法。还说他这样做是为了替老百姓消灾积德。他把建寺庙、造佛像、传播佛教,当成一项重大国事来提倡,所以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盛况空前。后来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这仅仅是指建康都城遭毁后所残留的寺庙。据史书记载,建康的佛寺曾多达七百多处,城中僧尼多达十万,他们不交租,不纳税,全由老百姓供养生活。也正是这个梁武帝,晚年竟然想出个馊主意——舍身做和尚。皇帝出家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听说。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萧衍被侯景囚禁,饿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达摩祖师是南朝梁代人,他出家后倾心于大乘佛法研究。他自印度航海归来后,先到广州落脚。好佛的梁武帝将他迎到金陵(今南京),可是他二人话不投机,达摩渡江入了魏国。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在一个山洞里面壁九年,修成中国佛教禅宗学派,是为禅宗第一代祖师。
佛教禅宗初祖达摩
魏晋南北朝时期(3)
⑤范缜与《神灭论》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南齐朝廷里从皇帝到大臣,都倡信佛教。南齐的宰相竟陵王萧子良,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当时有个大胆的读书人叫范缜,起来揭露讲教的诸多说法是一种迷信,要人们别信那一套,专门写了一篇《灭神论》。他在文章里指出,人死以后灵魂是不存在的,什么因果报应,全是骗人的鬼话。这篇文章一出来,朝廷上下闹翻了天。萧子良找了一批高僧跟范缜辩论,但范缜讲的是真理,高僧们没有辩过范缜,萧子良也拿范缜没有办法,只好由他去了。南齐王朝只礼佛不修政,经历高、武二帝后就发生了内乱。公元502年,萧衍灭了南齐,建立了梁朝,成为梁武帝。
北周初期,佛教发展达到顶点,北魏时佛寺六千,僧尼七万。到北周时期佛寺猛增到三万,和尚尼姑达到二百万。佛教的畸形发展给国家经济带来危害,有见识的君主开始禁佛和毁佛。中国古代共有三次灭佛,南北朝两次,唐代一次。因灭佛的皇帝名号中间都有个武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故称为“三武灭佛”。其中尤以前两次为最,一些僧人被杀或被强迫还俗,大量佛经被焚烧,寺庙被毁或被罚没充作官员宅第。虽然佛教遭到沉重打击,但始终没能阻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⑥寒族皇帝刘寄奴 南朝的第一个皇帝是武帝刘裕。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据说,刘裕是东晋皇朝的一个普通平民,并且他还是普通平民阶层中的一介寒族。祖上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他本人为刘交二十二世孙。西晋永嘉之乱时代,刘裕的祖父刘混迁居到丹徒的京口,传到刘裕本人时,家境已经十分贫穷。刘裕靠打柴、种地为生。后来在刘牢之的北府兵中供职,由于他作战机智勇敢,所以官职不断提升。到了公元404年,刘裕领兵进攻建康,赶走桓玄,扶持晋安帝司马德宗恢复帝位。从此,刘裕代替桓玄执掌大权,皇帝司马德宗成了傀儡。公元409年,刘裕率兵北上,灭了南燕政权,随后返回南方,镇压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公元416年,刘裕再次北伐,消灭了后秦, 东晋王师的旗帜在消失一百多年后再次插上长安城头。在清除了一个个异己对象以后,刘裕便偷偷绞杀晋安帝司马德宗,另立司马德文为晋恭帝。公元420年,刘裕逼晋恭帝“禅让”帝位,由此东晋灭亡。刘裕将新建的王朝称为宋,自己做了宋武皇帝。
草根皇帝刘寄奴
⑦宋文帝元嘉之治 宋武帝刘裕由于出身底层,深知底层百姓的疾苦。于是,刘裕从他掌权到称帝前后,推行了多项改革政策。422年,在位仅三年的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刘义符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以“嬉戏失德罪”而杀害,改立刘裕三子宜都王刘义隆为帝,史称宋文帝。
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当上皇帝以后,表面上继续使用徐羡之、傅亮等人辅政,心底里痛恨他们杀掉自己的亲哥哥,便找个理由悄悄除掉这两个人。后来又捉住逃跑的谢晦,带到建康杀掉。这样,宋元帝成功地除却曾经拥立自己的几个辅政“功臣”,把朝中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元嘉”是刘义隆时期的年号,宋文帝在继承和延续宋武帝刘裕生前推行的多项改革政策基础上开创了一个盛世,因其政治较为清明,又努力推行繁荣经济文化的各项政策,从而出现了经济有所恢复、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的局面。这一时期,刘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较大发展。谢灵运、刘义庆、鲍照、裴松之、范晔、颜延之、祖冲之、何承天等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的名人都活跃在这个时代,建康文学史论在这一时期发展到巅峰,《世说新语》《后汉书》《三国志注》等旷世名著均诞生于这一时期。元嘉时期确实成为南朝最安稳的时期。
刘义隆从公元424年当皇帝到453年去世这三十年内,国家经济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再次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段时期为“元嘉之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4)
⑧北魏入主中原 早期的鲜卑族人居无定所,不断迁徙。公元258年,酋长拓跋力微由蒙古高原迁徙到阴山南部的盛乐城,并开始定居。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后,把都城由盛乐迁到了平城。迁都平城为北魏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此后近百年里,平城一直是北魏的统治中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他是北魏的第七位皇帝,也是北魏的一位少年皇帝,两岁的时候被册立为皇太子,由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在二十三岁的时候才开始亲征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在他还没有走上亲征的道路时,祖母冯太后对他非常严格,他不但精通儒家经义,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增长了实际才干,这些都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文化,改革落后风俗。所以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主张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有个大臣叫任城王拓跋澄的激烈反对。经孝文帝单独谈话后,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孝文帝的主张。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元宏亲自率领步骑兵三十多万南下,虽然路遇大雨,一些大臣也再次反对,但是孝文帝排除阻力,没有停止迁都行动,最后还是把都城迁到了洛阳,从而使鲜卑民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⑨孝文帝改革 北魏自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措施。他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等许多利国利民政策。
政治方面:1.整顿吏治~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也要受罚,甚至降级。2.变革税制~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3.俸禄制~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但不准买卖,离职时要移交给下任。4.改革官制~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5.迁都洛阳~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经济方面:1.行均田制~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2.创三长制~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3.改革租制~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
文化方面:1.禁胡语~这是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2.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如:把拓拔(皇族)→改元姓;独孤→改刘姓等等。3.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祀孔子。
改革的历史影响:第一,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魏晋南北朝时期(5)
⑩科学家祖冲之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叫祖冲之,他出生于公元429年,卒于公元500年。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委任他做官署“华林学省”的工作,可是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就在那里专心研究数学、天文。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到了宋朝时,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自己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没有得到支持,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以推行。
尽管当时南北朝时期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他还创造出过“千里船”和“水推磨”。这些,都对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⑪“才高八斗”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世称谢客,以字著行于世。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上虞区)。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曾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
谢灵运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一生写有大量的山水诗,与文章冠绝当时的另一个文人颜延之齐名,并称为“江东第一”。他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流传下来的诗词有140多首。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
由于谢灵文章优美,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所以喜欢标新立异。谢灵运自恃豪门,傲气十足,不把朝廷规制放在眼里,政治上失意,不被重用,对刘宋意见很大,刘宋王朝代晋以后,宋武帝刘裕对谢家始终怀
有疑忌,谢灵运被降为永嘉太守。
谢灵运自恃门第高贵,又才华横溢,非常高傲,曾说,天下文才一石,建安诗人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余下一斗由自古以来及现在的闻名之人共分。他恃才傲物,自以为在政坛上应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挤,被调离京城建康(今南京)。所以在郡治任职期间心情烦闷,不理政务,一味纵情山水。平日写写诗文,以宣泄胸中块垒。一年后,称疾辞官。
刘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文帝刘义隆为巩固其统治,对世家大族采取笼络政策,谢灵运由于名气大,被征召为秘书监,还被指定撰修晋史。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谢灵运的傲气,更加桀骜不驯。刘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但他还是不理政事,终日出游,被地方官员纠弹,要治他的罪。谢灵运不服,反把有关吏员扣押起来。还赋诗一首:“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将刘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权,并以张良、鲁仲连自比,暗示要像他们那样为被灭亡的故国复仇雪耻。这种行为和言论,加重了他的罪名,被判免死流放广州。可是刚到广州,朝廷的公文就又到了,诬他又犯下了新的叛逆罪,命令将他就地正法。元嘉十年(433年)10月,谢灵运在广州被处弃市刑(当街斩首),死时仅四十九岁。一代文豪犹如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
倏然而逝。
魏晋南北朝时期(6)
⑫陈后主亡国 陈朝由陈霸先建立。此后,陈文帝用笼络和征伐兼用的办法,相继消灭了许多割据势力。陈国在文帝和宣帝时期,政治情况较梁末有所改善,江南经济得到了恢复。公元583年,后主陈叔宝继位。这时候,北方的隋朝渐渐强大起来,决心灭掉南方的陈朝。公元588年,隋文帝派兵进攻陈朝,不久大军就到了建康。陈朝的大臣一再请求商议派兵抵抗隋朝兵侵一事,但陈后主根本不听,照样过他的荒淫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似乎是一段存在感不太强的时期。但当提到“乐人皇帝陈后主”时,人们就不难想象到陈叔宝这个名字。他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终日沉湎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与张丽华等一些妃嫔终日一起吹拉弹唱,以尚书顾总为首的一些朝廷命官充当狎客,过着荒淫无耻、穷奢极欲的宫廷糜烂生活。祯明三年(589年),隋兵进入建康(今江苏南京),被俘时陈叔宝与张丽华藏在后宫一口井里。
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最后一位君主就是被后世称作“陈后主”的陈叔宝。陈被隋灭了之后,陈叔宝成了亡国之君。他所创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则被后世当作亡国之音。刘禹锡《台城》诗道:“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中直指《玉树后庭花》是导致南朝灭亡的原因。《玉树后庭花》这个宫体诗被称为亡国之音,作者正是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陈叔宝,王朝灭亡的过程也正是此诗在宫中盛行的过程。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这就是传说中的《玉树后庭花》全文。不就是咏美人的歌词嘛!这首歌曲在陈灭亡之际,正盛行传唱。陈灭亡之后的很长时间,这首曲仍然在民间传唱。杜牧《泊秦淮》诗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隋朝灭亡了,唐朝也进入了晚期,《玉树后庭花》却传唱不衰。它的生命力,简直比王朝的生命力还强盛。不由得不使人感慨颇深。由此我们想到文学之魅力强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陈叔宝沉湎美色,加之有张丽华这样的丽人,哪里还能抵挡住如此诱惑呢!
张丽华入宫,年仅十岁,初为孔妃侍女。有一天,被后主偶然遇见,后主大惊,端视良久,对孔妃说:“此国色也。卿何藏此佳丽,而不令我见?”孔妃说:“妾谓殿下此时见之,犹嫌其早。”后主问何故,她说:“她年纪尚幼,恐微葩嫩蕊,不足以受殿下采折。”
后主微笑,心里虽很怜爱,只是因为她年小幼弱,不忍强与交欢。因此做小词,以金花笺书写后送给张丽华。丽华年虽幼小,但天性聪明,吹弹歌舞,一见便会,诗词歌赋,寓目即晓。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出落得轻盈婀娜,举止闲雅,姿容艳丽。每一回眸,光彩照映左右。后主虽未曾临幸,却常把她抱置膝上,抚摩她的身体。此时张丽华芳心已动,云情雨意,盈盈欲露,引得后主益发动情。叔宝即欲染指淫狎,张丽华半推半就,惹得这位陈叔宝魂魄颠倒。一天夜里,风景融和,明亮的月光如水一般,借着酒意后主挽张丽华同寝。张丽华初承雨露,娇啼宛转,不胜羞涩。从此后两情胶漆,号称专房。
当然,谁都知道,《玉树后庭花》不是导致陈灭亡的直接原因,而是它产生的背景。陈叔宝热衷于诗文,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以官拜尚书令的“好学,能属文”的江总为首;尚书顾总博学多文,尤工五言七言诗,溺于浮靡。后主对他很宠信,他们这些朝廷命官,不理朝政,天天与陈叔宝一起饮酒做诗听曲。陈叔宝还将十几个才色兼备、通晓翰墨会诗歌的宫女,命名为“女学士”,组织在一起,供笔墨之职。每次宴会,妃嫔群集,诸妃嫔及女学士、狎客杂坐联吟,互相赠答,飞觞醉月,大多是靡靡的曼词艳语。文思迟缓者则被罚酒,最后选那些写诗写得特别艳丽的,谱上新曲,令聪慧的宫女们学习新声,按歌度曲。《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就是这些艳词淫曲的代表作。直到隋朝大军压境之时,却还仍然执迷不悟,继续吹拉弹唱。后被隋军包围在皇宫之中,上下文武都做鸟兽散,陈后主才感到大限将至。最后投降做了俘虏,又苟活十多年。
亡国之音,原本指遭遇亡国之痛的感触诗词或者文章,后来泛指颓靡淫荡的歌曲。当时带军灭掉陈朝的隋炀帝杨广,后来自己也走上了陈后主的老路,历史的重复,不断上演,确实令人不寒而栗。
至此,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灭亡。中国自公元316年西晋亡、公元420年南朝宋国建立,至陈亡的270余年分裂局面,又由于隋朝的建立,而重新获得统一。
⑬隋文帝杨坚 南朝末年,陈国在长江以南, 隋朝在长江以北。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隋朝共存在了三十七年,算是个短命王朝。然而,正是这个隋朝,他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开国时确立的。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还有亲属关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
杨坚生于西魏七年(公元541年),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其父杨忠先在西魏任大将军,后在北周出仕,官居柱国大将军,封隋国公,食邑万户,再后来就官拜大司空、元帅、太傅。杨坚承袭父爵后,娶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为妻,就是有名的独孤皇后。又将自己的女儿嫁于周宣帝为后。他凭着父亲的政治影响和皇亲国戚的条件,拜为上柱国、大司马,在北周朝廷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关陇政治集团。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周宣帝病故,其子宇文阐年仅8岁,在一群关西人士和鲜卑贵族的合谋引荐下,他入朝辅政,以大丞相身份独揽朝政。他上台后镇压了反叛者,诛杀了北周宗室诸王,于次年(公元581)迫使北周静帝“禅位”,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建都长安。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以晋王杨广为统帅,率兵50万大举伐陈,于次年攻破金陵,俘获荒淫腐化的陈朝末代皇帝陈叔宝,镇压了江南地方豪强势力的反抗,完成南北统一大业,这是杨坚的一大历史功绩。
在西方历史学者眼里,隋文帝是中国最伟大的君主,另一位是秦始皇。对杨坚的评价:“他成功的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政府官员,为中国提供了一批批得力的人才”。(连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