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人杜审言
作者:兰云
杜审言(645~708年),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祖父,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唐代近体诗奠定人。代表作有《和曹陵陆丞望早春望》等,杜审言于(670年)进士及第,历任城尉,洛阳丞等职,因格格高傲屡遭贬遗,曾经流放峰州(即今越南境内)晚年任国力监主簿,修文馆且学士。于(708年)病逝,追赠箸作郎。
在唐代诗歌从初唐的青涩走向盛唐的辉煌这一历史进程中,杜审言是一位常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人物。作为杜甫的祖父,他不仅以血脉连接着盛唐诗歌的巅峰,更以自身的创作实践,为五言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这位活跃于武则天时期的诗人,以其对诗歌格律的精研、特别五律古诗创始人之一,对山水意象的开拓以及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在初唐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
生平:浮沉宦海的文人轨迹
杜审言,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杜依艺曾官至监察御史,良好的家学为其文学修养的养成提供了土壤。杜审言自幼聪慧,成年后以文才闻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成为初唐后期文坛的重要力量,起着承上启下作用人物。
其仕途生涯与武则天时期的政治风云紧密相连。他早年中进士,授隰城尉,后历任洛阳丞、膳部员外郎等职。然而,他的清高与政治的复杂往往难以调和,杜审言因性格比较狂傲,多次卷入官场各派纷争。据《新唐书》记载,他曾因得罪权贵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在吉州又与同僚不和,险些被构陷致死,幸得儿子杜并舍身相救才得以脱难。武则天称帝后,杜审言因文才出众被召入朝中,参与编撰《三教珠英》,一度成为宫廷文人集团的成员。中宗复位后,他因曾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贬至峰州(今越南境内),晚年遇赦北归,任国子监主簿,最终病逝于洛阳。
起伏的宦海经历,让杜审言的诗歌既沾染了宫廷文学的精致,又饱含着羁旅漂泊的沧桑。从繁华的洛阳宫廷到偏远的岭南荒野,空间的转换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由于工作更贬,更使其诗歌突破了初唐宫廷诗的狭窄题材,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与自然,使大唐诗词更走向大众化。
诗歌革新:五言律诗的定型者
杜审言在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对五言律诗格律的规范与完善。初唐时期,律诗尚未完全定型,诗句的平仄、对仗、押韵仍处于探索阶段,而杜审言通过大量创作实践,将五言律诗的格式推向成熟,为盛唐律诗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其五言律诗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严谨的格律规范。杜审言的五言律诗严格遵循平仄规则,对仗工整且富于变化。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例,全诗八句四十个字,平仄协调,粘对严谨,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与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不仅词性相对,更在意境上形成递进,堪称初唐五言律诗的典范。这种对格律的精研,使诗歌在声律上具备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为后世律诗树立了标杆。
精巧的结构布局。他的律诗往往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开篇破题,中间铺展,结尾点睛,层次分明。《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中,首联“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点明宴饮缘由,颔联、颈联描绘宴饮场景与秋夜景色,尾联“醉后各分散,何须辱赠言”以洒脱之语收束,结构完整而紧凑,体现了诗人对诗歌章法的成熟把握。
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杜审言突破了初唐宫廷诗“重形轻神”的局限,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有机融合。《渡湘江》中“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以花鸟依旧反衬人生漂泊,以湘江北流对比自己南窜,将贬谪的悲苦融入自然意象,达到了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题材开拓:从宫廷到山水田园的转向
初唐诗坛长期被宫廷诗占据,题材多局限于宴饮、咏物、应制,内容空泛,风格绮靡。杜审言虽也创作过应制诗,但其更重要的贡献在于将诗歌题材从宫廷扩展到山水、羁旅、宴游等领域,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出现埋下伏笔。
其山水诗以清丽的笔触描绘自然之美,既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细腻,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登襄阳城》中“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诗人登上襄阳城头,远眺楚山汉水,将历史的沧桑与旅途的疲惫融入山水景色,使山水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描摹,而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以情入景”的写法,对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羁旅诗是杜审言创作的另一重要题材。贬谪岭南的经历,让他写下了一系列抒发思乡之情与人生感慨的诗作。《旅寓安南》中“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通过描绘安南迥异于中原的气候风物,反衬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对异域风光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初唐诗人开阔的视野,也为唐诗注入了新的地理元素。
文学影响:家族传承与时代回响
杜审言的文学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他为杜甫的诗歌成就提供了家族文学基因;其二,他的创作实践推动了唐诗的革新进程。
杜甫曾自豪地宣称“吾祖诗冠古”,可见他对祖父文学成就的认可。杜审言对格律的精研、对山水题材的开拓,都在杜甫的诗歌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杜甫的五言律诗被誉为“集大成”之作,其中不难看到杜审言奠定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杜审言与杜甫构成了唐代诗歌从初唐到盛唐的一条家族脉络,展现了文学传统的薪火相传。
在时代层面,杜审言与“文章四友”的创作,上承“初唐四杰”的革新精神,下启盛唐诗歌的繁荣。他们对律诗格律的规范,使唐诗逐步摆脱了齐梁诗风的束缚,走向成熟的格律化道路;他们将诗歌从宫廷引向自然与社会,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初唐四杰”打破了宫体诗的桎梏,而“文章四友”则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诗歌规范,杜审言正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在中国古诗词史上,杜审言或许不是最耀眼的名字,但他在初唐诗歌转型期的作用却不可替代。当我们回望唐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会发现这位狂傲的诗人以其对格律的执着、对题材的开拓,为盛唐诗词的辉煌搭建了重要的阶梯与平台。
他的诗词,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齐梁的绮靡与盛唐的桥桩。在《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清新中,我们看到了唐诗走向自然的开端;在《渡湘江》的悲苦里,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思维意识的觉醒;在严谨的格律形式中,我们触摸到了唐诗走向成熟的脉搏。
杜审言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留下了数十首精致的诗作,更在于他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回答了初唐诗词“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正是有了这样的探索与实践,才有了后来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空灵,才有了唐诗这座中国诗词史上的巅峰。
2025年7月11日
【作者简介】
兰云,笔名绿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生于1953年3月,福建省福安市人。坐视夕阳,因酷爱传统国粹唐诗宋词,故拾韵度墨,笔笺烟云,描写岁月,春秋留痕,低吟人生百味,阔唱生活情调,善于挥诗雨(指诗词类),画兰虹(指散文类)。创作古诗词仟余首,有五言,七言诗律,各种词牌词赋,缤纷多彩,华丽多姿,篇篇诗文,谨列于《黄河诗社》《长江诗社》《上海滩诗叶》《当代文艺》《秋园诗社》《福安文艺》等等各大媒体及网络平台,时常荡漾在五湖四海读者面前。喜欢擂台上探小峰,曾参加过全国笫五届”华夏杯”词诗大赛,并获得一等奖,部份作品被《上海滩诗叶》刊物收录,并成功编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深受广大诗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