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说实话,让我感到既荒唐又心凉。按理说,类似这种事情大家见得也不算少了,但越是见得多,越能清楚认知到我们村的未来。到底什么事情呢?很简单,最近“东莞”这个词又开始出现在一些政策文件里了。
说到“东莞”,95年以前出生的人第一反应是什么?不用多说,十有八九会想到当年东莞的人间天堂,娱乐圣地,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莞式,曾经的金字招牌,响彻大江南北。可是,一纸文件下来,昔日的灯红酒绿,彻底一夜消失。十几年的繁荣化为乌有。
前些年我去东莞出差、学习,还能看到些许余温,酒店装修得还算豪华,可人气早就散了。别说散客消费了,能撑住一点点生意的,基本都是培训机构、工厂接待,靠“吃人头费”混点日子。但这几年又发生了什么?折腾,一轮接一轮的折腾。工厂走的走,倒的倒,外资撤得干干净净,民营企业被玩得奄奄一息。产业链断了,上游没了,下游也跟着塌了。培训行业、会议行业早早也趴地不起,东莞连一点点支撑消费的“基本盘”都被掏空了。
然后呢?如今政策突然一转,又开始默许KTV、娱乐场所放宽审核,摆明了是“能不管就不管,能不查就不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连查身份证都懒得查了,深夜两点不打烊,查房行动直接暂停……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重操旧业”吗?这不是想再吃一遍老本吗?
可问题来了,一个政策可以让天堂一夜变成地狱,但能不能让地狱一夜回到天堂?恐怕太天真了。一个地方走下坡路往往只需要一次愚蠢的政策,想从废墟里爬起来?那是十倍、百倍的难度。就像一个公司,一顿瞎折腾两三年就能垮掉,可要想重新建立信任,重新赢得客户,可能十年都未必能爬起来。
再说得直白一点,东莞那些娱乐场所倒闭了多少年了?背后撑起这些消费的工厂倒了一大片,民营老板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快。钱袋子掏空了,谁还消费?再开多少KTV有用吗?最近全国对公务酒席限制愈发严厉,那些曾经靠“公款吃喝”的老板现在自己都发不出工资了,他能再豪横回去消费吗?
而且别忘了,大背景已经彻底变了。整个村的经济正经历断崖式下跌,民间没钱,企业没信心,消费降级成了新常态。你指望靠“东莞重启”拉动经济,那不如去赌六合彩来的实际些。
我甚至觉得,这背后暴露的思维逻辑,比政策本身更让人绝望。很简单,村里永远搞不明白,经济不是靠政策“喊起来”的,更不是靠打打杀杀“管出来”的。真正的经济繁荣,靠的是人们有稳定预期,有信心,有自由,有资产安全,有公平竞争。过去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靠的是市场的活力,全球的信任,民间的创造力,而不是靠折腾、靠闭门造车,靠喊口号。
所以我说,那些看到政策松动就激动地喊“春天要来了”的人,醒一醒吧,春天不是喊来的。就算你现在解开东莞的镣铐,也解不开民营企业对政策的恐惧,也解不开资本对不确定性的厌恶,更解不开这片土地对财富的掠夺本能。
更讽刺的是,那些被赶走的外企、被逼跑路的订单、被打散的产业链,有几个会回头?企业可以说冷血,但从不傻,哪怕一分钱成本优势也不会回到一个天天喊着“整顿”、时不时断你后路的地方。更别说人家都另起炉灶,早就有了更稳、更自由的新选择。
我经常说:我们可以骂老板无良,但不能骂老板没脑子。他们当初离开的时候下了多大的决心,你以为一句“东莞又可以玩了”他们就回头了?谁信谁傻。正常人都知道,一个被家暴多年后好不容易逃离的女人,哪怕那男人跪着磕头都不会回头,企业同样如此,资本更如此。你折腾人家一次,别人这辈子都不会回来。
所以我说,那些天天幻想“经济反转”“重新起飞”的朋友,是不是该睁开眼睛看看现实了?不是你愿不愿意相信未来会好,而是你必须承认,不具备让它好起来的任何条件。没信心,没规则,没公平,连基本的财产权都没有保障,光靠政策喊话和重启娱乐场所能改变什么?
更荒谬的是,很多人都以为自己醒着,其实在“被动清醒”。你看着表面放松,其实底层逻辑从未改变。你以为村里是在放开,其实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收割。你以为政策在变好,实际只是榨取最后一滴价值的自救而已。
所以,到头来我们只能看到:东莞从天堂打回地狱,现在想靠重操旧业再捞一把;经济从引擎轰鸣干成断头路,现在想靠解禁夜场拯救GDP;民众从勤劳致富变成割韭菜常态,现在还妄想着熬一熬春天就到了。
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段讽刺性十足的总结: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就像你永远也等不到一个用来“割韭菜”的春天。东莞的重操旧业不过是最后一块遮羞布,经济的“二次起飞”只是又一次用来画饼的幻觉。镰刀早已磨好,春天只是个幌子,等着收割下一波自以为能熬过去的可怜人。
真相很残忍,春天早就过去了,我们只是还没交够“冬天的学费”,记住,这个冬天将会前所未有的又冷、又久,如果不反抗、不离开,那唯一要做的就是苟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