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坚守:一个民族用百年实践书写的民生答卷
编者按:
当我们谈论中国对和平的坚守,绝不是在讨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触摸一个民族用百年血泪与奋斗写就的生存哲学。
这份坚守,源于历史深处的痛感——从黄河决堤时的洪水中,从防空洞窒息的绝望里,从焦黑田埂上的稻穗间,我们读懂了:战争最大的代价,永远是普通人的柴米油盐与安稳日子。
这份坚守,扎根于现实发展的土壤——它不是"避战"的怯懦,而是用航母守护渔船、用芯片保障饭碗、用高铁连接希望的清醒;不是"空谈"的理想,而是梁家河的苹果、义乌的小商品、深圳的实验室里,那些"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的烟火气。
这份坚守,更望向人类共通的未来——它明白,邻居的灯火与自家的暖光本就相连,非洲农田的丰收与中国超市的货架息息相关。
这篇文章想带你看见的,正是这样一个中国:它对和平的珍视,从来不是"怕",而是"爱"——爱脚下的土地,爱身边的人民,也爱这个需要更多温暖与合作的世界。因为和平最好的模样,从来都写在普通人的笑脸上,藏在一天天变好的日子里。
和平的坚守:一个民族用百年实践书写的民生答卷
张庆明
中国对和平的珍视,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从历史苦难中淬炼的清醒、对民生福祉的深情守护、以实力托举发展的智慧,更是与世界共赴繁荣的担当。这份坚守,藏在每个普通人的日子里,写在国家前行的脚步中,映照着一个民族历经沧桑后的成熟与远见——它不是对战争的畏惧,而是"不让百姓再遭罪"的庄严承诺;不是对责任的回避,而是"以发展护民生"的主动作为;不是狭隘的自保,而是"与世界共安宁"的开阔格局。
一、历史的痛感:和平是从苦难中捧出的"民生底线"
1938年的黄河滩涂,炸开的堤坝让浊浪吞噬了50万个家园,一位母亲在洪水中举起孩子,手里紧紧攥着半块发霉的饼;1941年的重庆防空洞,窒息的绝望里,有人最后望向洞口的微光,口袋里是给孩子买的麦芽糖;1945年的江南村落,被炮火熏黑的田埂上,老人捡起烧焦的稻穗,喃喃自语"今年的种子没了"……这些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细节,不是教科书上的数字,而是无数普通人的命运悲歌。
中华民族对战争的理解,藏在"饿过肚子"的记忆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战乱让中国跌入谷底:经济总量从占世界30%跌至不足5%,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200公斤,多数人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文盲率超过80%,农村孩子能识三个字就算"文化人";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奢望。
正是这些切肤之痛,让"和平"二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里,"让农民有田种、工人有活干"被摆在最前面;1978年改革开放,"解决温饱"是最实在的目标;新时代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里,藏着对"不让任何人再因战乱返贫"的坚守。历史教会中国:和平不是选择题,而是"让百姓能安稳过日子"的必答题。
二、实力的守护:和平不是"躺平"得来的,而是用担当托举的
有人曾问:"中国讲和平,是不是打不起仗?"答案藏在"两弹一星"的蘑菇云里,藏在航母甲板的舰载机起飞声中,藏在量子通信的加密代码里——中国的国防力量,从来不是为了挑起冲突,而是为了筑牢"不被欺负"的底线,守护民生的"安全网"。
就像边疆战士在零下30度的哨所站岗,他们守护的不只是国界碑,更是内地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学校里的读书声;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攻坚芯片技术,他们保障的不只是科技突破,更是产业链上千万工人的饭碗、超市里稳定的商品供应;海军舰队在亚丁湾护航,他们维护的不只是航线安全,更是老百姓餐桌上的进口水果、孩子书包里的进口文具。
这种"以实力护和平"的智慧,在现实中随处可见。疫情来袭时,正是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完整的工业体系,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生产数十亿剂疫苗、数亿件防护服,守护普通人的健康;全球粮食危机中,正是和平环境下的农业发展,让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还能向多国提供援助。实力,从来不是和平的对立面,而是和平最坚实的基石。
三、发展的馈赠:和平的价值,藏在"日子越来越好"的烟火里
和平的意义,从来不是靠"不打仗"来证明,而是靠"在和平中能做成什么"来彰显。中国对和平的坚守,最终落脚在"让百姓过好日子"——这份初心,写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每一步里,藏在普通人可触可感的生活里。
在陕北梁家河,当年知青挖的沼气池旁,如今立起了太阳能路灯,老乡们用手机直播卖苹果,一年收入比十年前翻五倍;在浙江义乌,"鸡毛换糖"的吆喝变成了连接230多个国家的"世界超市",小商品里藏着千万家庭的生计;在广东深圳,40年前的小渔村,如今每平方公里有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轻人研发的5G技术,让山区孩子能跟着城里老师上课。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和平赋予的发展底气:没有战火破坏工厂,才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让"中国制造"走进千家万户;没有动荡冲击社会,才有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奇迹,让独龙族从"一步跨千年"到整族小康;没有外部干扰发展规划,才有从"村村通公路"到"县县通高铁"的基建飞跃,让山里的药材能当天运到城市。老百姓说"日子有奔头",这"奔头"的底色,正是和平。
四、世界的共鸣:中国的和平观,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格局
在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事"。中国深知,邻居家着火,自己家也会呛烟;远方的饥荒,可能让自家超市的粮价上涨。这份清醒,让中国的和平观超越了国界,化作"与世界共繁荣"的行动。
在非洲,中国援建的蒙内铁路让当地物流成本降了30%,坦赞铁路旁的农田里,丰收的玉米再也不用担心烂在地里;在东南亚,雅万高铁让雅加达到万隆的时间从3小时缩到40分钟,沿线百姓的就业机会多了三成;在中东,中国建设的光伏电站让沙漠村庄亮起电灯,孩子们终于能在夜晚写作业。
从"一带一路"到全球发展倡议,从向120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到派出联合国维和部队中人数最多的部队,中国始终在说:和平不是"你输我赢"的博弈,而是"大家都好"的共赢。就像村里的老支书常说的:"邻里帮衬着种地,收成才会都好;国家互相搭把手,世界才会安稳。"
回望百年,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理解愈发深刻:它是对历史苦难的铭记,所以"绝不让战火重燃";是对民生福祉的守护,所以"用实力筑牢防线";是对发展机遇的珍惜,所以"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是对世界责任的担当,所以"与各国共赴前程"。
这或许就是中国和平理念最动人的地方:它不唱高调,只看百姓是否笑脸多了;不喊口号,只问日子是否越来越甜;不求虚名,只愿世界能少些战火、多些烟火。因为和平最好的模样,从来不是写在文件里的文字,而是街头巷尾的欢声笑语,是工厂里的机器轰鸣,是万家灯火中那盏为晚归人留着的灯——这些,才是最值得守护的人间至味。
《咏和平》
百年烽烟黎元苦,万里金汤护民生。
仓廪实时歌岁稔,弦歌盛处庆时平。
丝路驼铃传善意,环球共沐月华清。
非因畏战惜安宁,只为民生代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