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庙美食街小记
文/雁滨
西安东郊的早班车总是挤满了人。车身漆着"西安—许庙"的公交车,像一头牛,带劲驶过灞桥,穿过麦田,最后稳稳停在许庙大集的站牌下。这里是终点站,也是热闹的开始。
许庙大集号称西安东郊第一集,集镇结构好似一个"田"字,逢四、七、十日开市。蓝田的饸饹,商洛的山货,渭南的辣子,临潼的石榴,都在此交汇。集市从杜家街一直蔓延到菜市街,三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叫卖声此起彼伏,像一曲未经排练却意外和谐的多声部合唱。
美食街就在大路北侧,不过百余米,却藏着整个玉山镇的味觉密码。蓝田饸饹的摊主老李,总爱炫耀他那口传了三代的铸铁饸饹床子。"压出来的面条,"他说,"要能看见太阳光。"隔壁许庙麻花的油锅终日翻滚,金黄的麻花排成队,等着被装进印着红双喜的塑料袋里。最神奇的要数神仙粉,取秦岭野生的糜子稍,揉出青碧的汁液,凝结成颤巍巍的凉粉,浇上蒜汁辣油,吃一口,暑气全消。
我偏爱那家没有招牌的葱花饼摊。老板娘的手像蝴蝶般在面团上翻飞,葱花混着菜籽油的香气窜进鼻孔,总能让人想起童年。她的摊位正对着清河川,这条玉山镇的"玉带"在阳光下粼粼闪光,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
晌午时分,画家老周常来吃旺角饺子。他的工作室在西街尽头,墙上挂满描绘秦岭的油画。"吃完这顿,"他边蘸醋边说,"得去河堤公园写生。"那里柳荫匝地,是观察玉山古镇的好去处。有时能遇见从红酒庄归来的游客,他们带着微醺的神情,在集市上寻找带回家的味道。
夕阳西斜时,集市开始收摊。商贩们还在售卖油糕、糍粑、凉皮、上隆里臊子面美食,放学的孩子们急火火赶来品尝。清洁工老张推着车沿街收拾,他的扫帚划过水泥街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给这一天画上句号。
末班车发动前,我总会买包许庙麻花带回去。车窗外,玉山镇的轮廓渐渐模糊,唯有许庙美食的滋味留在口间,久久不散。这味道里,藏着秦岭的风,清河的月,和那些在集市上擦肩而过的,热气腾腾的人生。

作者简介:沈巩利,笔名雁颖,陕西蓝田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硕士学位,现任西安市价格协会副会长、蓝田县尧柳文协执行主席、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尧柳文化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蓝田县诗歌学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