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地方债:在发展实践中书写民生答卷
编者按:
当“地方债”与“万亿级”的数字相遇,很容易引发关于风险与责任的热议。有人盯着账本上的数字忧心忡忡,有人追问资金的来龙去脉——这些关注背后,实则是对“发展如何惠及民生”“治理如何守住底线”的深层期待。
这篇文章没有停留在数字的争论里,而是带着我们走进甘肃东乡族群众的新家、江西棚改居民的社区、湖北恩施的职教园区。在这里,地方债不再是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折达公路隧道里的通车鸣笛,是棚户区变幸福里的欢声笑语,是山区青年手中的技能证书。文章以“民生实景”为笔,勾勒出债务资金如何转化为城乡变迁的动能:从教育医疗的“补短板”到产业升级的“搭跳板”,从制度监管的“扎篱笆”到风险化解的“精准策”,字里行间藏着一个朴素逻辑——合理合规的地方债,本质上是“为当下筑基、为未来蓄力”的发展杠杆。
更可贵的是,文章既不回避个别地区曾出现的问题,也不忽视风险防控的重要性,而是通过“负面清单”“穿透式监管”“终身问责”等制度实践,展现了“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治理智慧。当我们看到云南边疆的跨境公路、福建民生项目的保险兜底、河北的债务预警机制,便会理解:地方债的故事,从来不是“借与还”的简单算术题,而是关乎“发展质量”与“民生分量”的综合答卷。
愿这篇文字能让我们在讨论中多一份历史耐心:那些今天投入的桥隧、校舍、产业园,终将在明天生长出民生福祉的果实,而这份果实的甘甜,属于每一个期待美好生活的普通人。
理性看待地方债:在发展实践中书写民生答卷
张庆明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既是经济治理的复杂议题,也是映照民生温度的现实考题。当“50万亿”这样的数字进入公众视野,难免引发对债务性质、风险边界的讨论。但倘若我们穿透数字表象,将其置于中国城镇化加速、区域协调发展、民生福祉升级的时代坐标系中观察,便会发现:地方债的本质,是“发展的杠杆”“民生的基石”,其故事里写满了城乡变迁的轨迹、治理创新的智慧,更藏着“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朴素追求。
一、债务投向:从“资金账本”到“民生实景”,每一分投入都长在群众心坎上
地方债从来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改善。在甘肃临夏,曾经“隔河如隔山”的东乡族自治县,靠23亿元专项债建成的折达公路隧道,将县城到州府的车程从2小时缩至40分钟,沿线10万群众告别了“雨季断路、冬季封山”的困境,特色东乡羊通过这条路外销,年增收超3亿元;在江西赣州,15亿元棚改专项债让章贡区的“棚户区”变身“幸福里”,3700户居民从低矮平房搬进电梯楼房,社区配套的养老服务中心、儿童活动站,让老人能在家门口下棋,孩子放学有处托管。
这样的变化遍布大江南北:在西藏那曲,2.8亿元专项债建成的牧民定居点,让世代游牧的藏北群众实现“住房有保障、就医有定点、孩子有学上”;在重庆涪陵,30亿元产业园区专项债配套的标准化厂房,吸引20家食品加工企业入驻,让当地青菜头从“田间菜”变成“出口品”,带动8万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在山东威海,12亿元专项债支持的海上风电项目,不仅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20万吨,更让周边渔村通过运维服务、观光旅游实现“靠海吃海”的转型升级。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0-2024年,地方政府债券中78.3%投向民生与发展重点领域:教育领域建成学校1.2万所,新增学位1500万个;医疗领域改扩建县级医院830家,乡镇卫生院2.1万个;交通领域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目标。这些投入不是“沉没成本”,而是转化成了群众的“获得感清单”——山区孩子的书包轻了(上学路近了),留守老人的药箱满了(村医设备齐了),返乡青年的创业梦圆了(产业园建在家门口了)。
二、风险防控:从“制度防线”到“精准破题”,治理智慧在动态平衡中生长
发展必然伴随挑战,地方债管理的核心是在“放活”与“管住”之间找到平衡点。个别地区曾出现的“盲目举债搞形象工程”“挪用资金补窟窿”等问题,恰恰成为倒逼制度升级的“磨刀石”。近年来,我国构建起“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问责”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让债务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源头管控上,“负面清单+项目库”双轮驱动:2024年新版专项债项目负面清单明确禁止“楼堂馆所、形象工程”等6类项目,全国入库项目达5.8万个,每个项目需提交“资金使用计划+收益平衡方案”,未通过可行性论证的“带病项目”一律拒入;过程监管中,“穿透式监测”覆盖全流程:通过全国统一的债务监测平台,可实时追踪每笔资金的拨付、使用、结余情况,2024年通过平台发现并整改资金挪用问题1300余起,涉及金额280亿元;末端问责上,“终身追责+倒查机制”形成震慑:某省对2019年违规举债的县政协原主席启动“离任追责”,即便已退休5年仍被依规处理,这样的案例释放出“举债终身负责”的强烈信号。
地方探索更显治理温度。云南针对边疆地区财力薄弱的特点,将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提高至25%(全国平均为20%),既减轻地方配套压力,又确保资金向跨境公路、边境小学等刚需项目倾斜;福建创新“专项债+保险”模式,由保险公司为项目收益兜底,2024年为230个民生项目提供风险保障460亿元,降低偿债压力;河北建立“债务率红黄蓝”预警机制,对红色预警县实行“新增债券限额削减”,对绿色县给予“额度奖励”,用差异化管理激发地方主动性。这些实践证明,风险防控不是“紧箍咒”,而是确保发展行稳致远的“安全带”。
三、发展逻辑:从“短期投入”到“长远复利”,债务价值在时代进程中沉淀
看待地方债,要有“历史耐心”——就像父母为孩子教育存钱、为家庭建房投资,国家在发展初期的集中投入,本质上是为未来“攒家底”。这些投入的回报,或许不在当下的财政报表里,却藏在一代人的成长轨迹中、一个区域的发展势能里。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聚居的利川市曾通过18亿元专项债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当时有人质疑“山区搞职教是浪费钱”。但5年后,园区培养的3万名技能人才中,85%留在武陵山区从事民宿经营、特色农产品加工,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7%,这笔“教育债”变成了“乡村振兴债”;在辽宁盘锦,25亿元专项债支持的石化产业升级项目,虽让地方短期债务增加,但通过技术改造使乙烯产能提升40%,2024年企业缴税同比增长35%,带动产业链新增就业1.2万人,“产业债”长成了“税收增长极”。
这种“投入—发展—反哺”的良性循环,在数据中愈发清晰:国家统计局测算,2015-2024年,地方债拉动的基础设施投资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1.2个百分点,其中交通、教育领域的投资每增加1%,分别带动居民出行效率提升0.8%、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0.12年。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区域均衡:中西部地区通过专项债补齐基建短板后,2024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同比增长42%,“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的发展差距正以每年0.3个百分点的速度缩小。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地方债的故事早已超越“借与还”的简单逻辑。它是凉山彝区幼教点里孩子们的普通话童谣,是怒江大峡谷上“溜索改桥”后货车的鸣笛,是雄安新区地下管廊里流淌的清洁能源,更是无数普通人“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的真切感受。随着债务管理机制日趋成熟、“一省一策”化债方案深入推进,这些带着民生温度的债务投入,终将在时间的沉淀中,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坚实根基,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毕竟,发展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零债务”的数字游戏,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时代进步中,触摸到更实在的幸福。
《观地方债有感》
万亿资非浪掷金,九州民生拓福林。
桥通路畅连阡陌,校兴医康润庶心。
偶有微瑕不掩玉,更凭法网护贞金。
莫叹当前肩上重,终将福泽惠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