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奇·贺九龙湖绿地工美展》
时逢盛夏焕骄阳,
涛起赣鄱腾艺浪。
瓷韵千年凝玉色,
匠心万类映天光。
博城雅集琳琅境,
方寸深藏今古章。
更喜群贤挥妙手,
双辉并耀见精芒。
注:欣闻诸友佳作参展九龙湖绿地国际博览城工美会展,感贛鄱物华天宝,融古烁今,成此感怀。
向荣感怀
二〇二五年夏
评析糜向荣先生的《品奇·贺九龙湖绿地工美展》
这是一首应时应景、热情洋溢的贺展七言律诗。它生动描绘了工艺美术展的盛况,赞颂了赣鄱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评析:
一、 主题鲜明,紧扣贺展主旨**
* **点明时节与地点:** 首联“时逢盛夏焕骄阳,涛起赣鄱腾艺浪”开门见山,点明展览举办在生机勃勃的盛夏、位于赣鄱大地(江西)的九龙湖畔。“焕骄阳”既写实景,也烘托出展览热烈喜庆的氛围。
* **聚焦工艺美术:** “腾艺浪”巧妙地将赣江(鄱阳湖)的波涛意象转化为艺术浪潮奔涌的壮观景象,直接点出主题——这是一场艺术的盛会。
* **贯穿全篇的赞颂:** 全诗围绕“贺展”核心,从自然时令、地域文化、展品特色、创作者才华等多个角度,层层递进地表达了对展览成功举办的祝贺与欣喜之情。
二、 意象生动,凸显赣鄱特色**
* **地域文化符号:** 诗中选取了极具江西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瓷”(“瓷韵千年凝玉色”)。瓷器是江西(景德镇)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千年”点出其悠久历史,“凝玉色”则精准描绘了瓷器温润如玉、光泽内敛的质感美,高度凝练了赣鄱工艺的精髓。
* **自然与人文辉映:** “涛起赣鄱”、“焕骄阳”、“映天光”等意象,将赣鄱大地的自然风光(水、阳光)与人文艺术(艺浪、匠心)融为一体,营造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意境,呼应了诗注“感贛鄱物华天宝,融古烁今”。
* **展览盛况描绘:** “博城雅集琳琅境”直接描绘展览现场。“博城”指国际博览城,“雅集”喻指文人雅士汇聚的高水平艺术聚会,“琳琅境”则形象地写出展品丰富精美、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象。“方寸深藏今古章”则聚焦于展品的精妙内涵,赞叹方寸之间蕴含着贯通古今的文化篇章。
三、 对仗工整,格律严谨**
* **标准的七律结构:** 全诗八句四联,符合七律的体式要求。
* **精妙的颔颈联对仗:**
* 颔联:“瓷韵千年凝玉色” vs “匠心万类映天光”。 “瓷韵”对“匠心”(工艺载体 vs 创造精神),“千年”对“万类”(时间 vs 种类),“凝玉色”对“映天光”(静态的材质美 vs 动态的光彩美)。工整且内涵丰富。
* 颈联:“博城雅集琳琅境” vs “方寸深藏今古章”。 “博城”对“方寸”(宏大空间 vs 微小空间),“雅集”对“深藏”(聚集展示 vs 内蕴珍藏),“琳琅境”对“今古章”(外在的华美景象 vs 内在的文化积淀)。对比强烈,意境互补。
* **音韵和谐:** 押平声阳韵(阳、浪、光、章、芒),韵脚响亮开阔,与诗歌贺展的喜庆、赞美之情相得益彰。平仄符合七律(首句平起平收式)规范。
四、 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
* **动词传神:** “焕”(骄阳)、“腾”(艺浪)、“凝”(玉色)、“映”(天光)、“深藏”(今古章)、“挥”(妙手)、“见”(精芒)等动词运用精准有力,赋予静态的展览和艺术品以动态的生命力和光彩。
* **用词典雅:** “瓷韵”、“匠心”、“雅集”、“琳琅”、“群贤”、“精芒”等词汇典雅庄重,符合贺展诗的格调,也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尊重。
* **高度概括:** “千年”、“万类”、“今古”、“双辉”等词,在有限的篇幅内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时间跨度和内容广度,涵盖了历史传承、题材多样、古今交融、群星闪耀等丰富内涵。
五、 情感真挚,层层递进**
1. **起兴(首联):** 以盛夏骄阳、赣鄱艺浪起兴,奠定热烈、宏大的基调,表达开幕的喜悦和对艺术浪潮的赞叹。
2. **承展(颔联):** 聚焦核心展品(瓷)和灵魂(匠心),赞颂其悠久历史、非凡品质和普世价值(映天光)。
3. **描绘(颈联):** 具体描绘展览现场的盛况(琳琅满目)和展品的深刻内涵(贯通古今)。
4. **高潮与点题(尾联):** 由衷赞叹创作者(群贤)的才华(挥妙手),点明展览最精彩之处在于传统与现代、古韵与今风的交相辉映(双辉并耀),最终汇聚成璀璨夺目的艺术光芒(见精芒)。情感在此达到高潮并升华。
总结:
糜向荣先生的这首贺展诗,**主题鲜明集中,意象生动典型(尤以“瓷韵”凸显地域特色),格律严谨工整,语言凝练典雅,情感真挚饱满且层层递进。** 它不仅成功描绘了九龙湖绿地工美展的盛况,更深刻赞颂了赣鄱大地源远流长、融古烁今的工艺美术成就,以及当代艺术家们继往开来、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尾联“双辉并耀见精芒”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是对展览艺术成就的最高评价,也蕴含着对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美好期许。整首诗是一首内容与形式俱佳、应景而不流俗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