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祝第六届艺术节:艺术长卷里的深情絮语
作者:高金秀

当我踏入天祝第六届艺术节的现场,仿佛闯进了一个被艺术施了魔法的世界,每一束追光、每一个音符、每一次舞动,都在心底搅起层层涟漪,晕染开关于热爱、坚守与温情的故事。
舞台上,朗诵者们的声音似春日溪涧,清脆透亮,淌过耳膜,直抵心灵。那些或激昂或舒缓的文字,经他们之口,成了有温度的诉说,把诗歌里的意境、散文中的情丝,一点点拽出来,让听众沉醉。而歌手们嘹亮的歌喉,像展翅的云雀,在剧场里盘旋,那些旋律裹挟着情感,或是对家乡的眷恋,或是对梦想的奔赴,听得人浑身发颤,掌声不自觉地就响起来。

教师们的舞蹈,是另一番动人风景。她们身着华服,舞姿却不张扬,每一次抬手、转身,都藏着教书育人沉淀的温润。那是在讲台上俯身答疑的弧度,是批改作业时揉肩的自然姿态,是目送学生成长时,眼里揉碎的欣慰与期许。看着她们,我总恍惚觉得自己也站在那片光晕里,跟着节奏轻晃,仿佛成了艺术故事里传递温暖的一角,共享这份因热爱而发光的时刻。
孩子们的表演像打翻的颜料盘,把场子染得鲜亮活泼。喜剧里,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故意笨拙的动作,逗得全场捧腹,后台瞥见的小演员们互相整理衣领、系鞋带的画面,又让这份欢乐多了层纯粹的底色。情景剧里,叠被子、洗衣服的认真模样,把成长的细碎编成艺术的璎珞,告诉我们平凡日常本就是最动人的艺术。

可当留守儿童的节目响起,热闹蓦地沉淀。大屏幕上歪扭的画、舞台上孩子唱着“盼爸妈回家”的清越嗓音,像一把小锤,一下下敲在心上。想起远方父母为生活漂泊,一年到头仅能过年团聚,“必须过年回家”不是浪漫约定,是生活沉甸甸的无奈。就像李商隐诗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父母对着镜子愁白了头,孩子守着月光数日子,思念在艺术节舞台上,唱成了戳心的歌。
退场时,看见老师蹲身给哭鼻子的小演员擦泪,轻声说“等爸妈回来,演最好的节目”,月光落肩头,温柔得让人心颤。这才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不只是知识工程师,更是孩子孤独时的守灯人,用爱和耐心,照亮父母缺席的童年,让艺术温度暖了岁月。
走出会场,晚风带着草原气息,心里却满是艺术节织就的温情。这场盛宴,是艺术狂欢,更是生活缩影,有成长笑、等待酸、奉献暖。舞台光影会留在心底,提醒我:艺术从不在高处,藏在人与人的牵挂、平凡日子的坚守,和每颗为热爱跳动的心脏里。愿艺术常点亮生活,愿孩子等待有归期,愿付出被温柔看见,让平凡岁月,晕染成最动人的抒情诗,岁岁年年,在天祝这片土地上,续写艺术与爱的长卷 。

【作者简介】高金秀,女,大专,小学一教师,爱好广泛,书法,书画,跳舞,唱歌,写作,发表论文三四十篇一等奖,在教学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书法,书画,多次获得国家级优秀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中去。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