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中的艾商,"寿阳圪蛋"的来由
晋商是明清时代中国最具品牌的商帮。当年山西商人以"义利天下"的商业文化名闻天下,与世界著名的犹太及威尼斯商帮齐名。说起晋商,一般是以晋中盆地的若个平川县份为代表,祁太平榆(祁县,太谷,平遥,榆次),还有介休,汾阳,孝义等地。人们现今考古翻篇,传颂晋商故事,这一带的取材甚多。明清时期晋商开花,还走出国门,商业贸易的触角扩张到欧亚大陆。写下了商业史册的光辉一页。
殊不知在太行山的丘陵深处,寿阳县城北30里的宗艾镇,有一支似乎是晋商大军中的独立纵队,源发于宗艾古镇一带的商帮,她就是我们提到的"艾商"。

本人祖籍寿阳县,但父亲早年出来谋生,所以我没有落地祖根。半个世纪之前,记得6岁那一年,才跟随父亲第一次回寿阳的山村老家。榆次到寿阳也就1百多华里,但觉得翻了无数道山岭,坐的是绿皮老火车。咣当咣当2个小时才到了寿阳站。正值春节前夕,数九寒天朔风凛冽。县城距离老家有15华里。60年代初哪有什么公交车,就得靠两条小腿儿倒饬了。记得天刚下过一场雪,走的是车马小道。那阵除了县城能见到几条硬化的柏油路,通往乡村的都是崎岖山路。过了草沟村西5里就是老家。那时候生态原始,地表不甚破坏。十多里地竟淌过了两三条小河。寿阳是丘陵山区县份,沟渠山梁起伏连绵。童年的耳朵里灌满了寿阳圪蛋的描写。一和大小人说老家寿阳,总是有人把"圪蛋"二字缀上。话里带着歧视,意思是蛮荒之地,日子过的很穷寒。是啊,眼里看到的也是如此。北风呼啸而过,放眼望去一片萧瑟凄凉。过河时一不小心踩穿了薄的冰层,冻水浸透了鞋袜,刺骨的冷啊,脚都麻了。感觉山路比平川的路难走又漫长。不时的抬头问父亲,爸爸,快到了吗?快了,快了。父亲回答。我心里呢喃,这地方咋这么穷啊,我的老家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一直在外婆家生长生活,6岁了第一次见祖母。奶奶见我冻的可怜,赶紧的让脱鞋上了热炕。童子话多,一上炕就发问,我说老家这么偏远,太穷了。奶奶说县里可热闹了,还有个繁华的去处,就是宗艾。那个宗艾呀,奶奶用老家方言叨叨了老半天。听了就象不次于北京太原的大都市一般。也可见在老寿阳人的心中,宗艾这地儿有多么的崇高。儿时就有了发心,长大了一定看看奶奶描述的大宗艾。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去过地球上许多地方,还没有完成儿时去宗艾的夙愿。寿阳县的地图一目了然,长大才明白宗艾不过是寿阳县的一个古镇。只能说明我小脚祖母的视野多么狭窄。几百年以来,宗艾一直是寿阳县最出名的繁华集镇,是晋京津冀贸易货流有名的旱码头。这里诞生过晋商帮中独特的一支商旅,人称"艾商"。我的奶奶是旧世代的小脚老人,她一生没走出过太行山,眼见的繁华世界非宗艾镇莫属。

人的童年梦,奠基了人一生的精神走向。人活着的起跑线有区别,生无选择。但生在哪里也是基本的命。就是老鼠也如此,粮仓的鼠和茅厕的鼠是命数。生在乡村和都市的人,阶层可想而知。咱是寿阳人,打小骨子里有卑微感,更不愿听到别人说"寿阳圪蛋"这个字眼儿。
小时候曾经问过人,圪蛋是什么意思呢,他们回答是寿阳那个地方穷山恶水,没有多少物产,就是产土豆多。晋中平川几县的方言说土豆是山药圪蛋。寿阳圪蛋对应山药圪蛋。实际上听话听音,外乡人对寿阳人用圪蛋的描写,弦外有小瞧的蔑称。穷困是原罪。农耕时代平川比山区有交通便利,有土地耕种优势,日子过的好些。山西古老的文化,语言异常的丰富。圪字儿装裱的词汇韵味无穷。至今还记得祖母说的"圪出",好容易弄清是随身带的布包。同样加圪字儿俚语形容的县份,说太岳山的沁县人是圪针,上党的壶关县人是圪瘩等。圪针是绵里藏针,说表面憨实内里精明。圪瘩是说壶关人主意很硬,说服他很难。
有些学究也认真考证过寿阳圪蛋的来历。说寿阳是华夏古老的县份之一。远古时晋中平川是一片湖海。后大禹和台骀治水,打开霍山口,空出晋阳湖后,晋中盆地逐渐变为耕地。3千年前的周朝称之为"祁泽薮"。管理这一大片土地的行政官衙在今祁县南山脚下。后祁泽薮肢解成7个华夏最早的县份,今寿阳南部的马首也为一县。马首2千年前为县治之地。也是古代寿阳的别称。那里生长的山药蛋好吃。因此得名为"寿阳圪蛋"。这种解释比较牵强。因为山西的地形简单,汾河一水中分,太行山与吕梁山两山夹持。自古以来生长在太行吕梁的先民都靠农耕,亦粮亦菜的土豆是离不开的生命依靠。唯独寿阳的山药圪蛋有名气不可能。若论产量及土豆的品质,东西两山县份多的是。
寿阳圪蛋的另一说,可信度反而大些。那就是我们笔下说的宗艾镇有关系。

晋商在明清时代很有名气,以晋中盆地的几县为代表,还有晋南河东盆地一带,晋东南上党盆地的几县,山西全境星星点点。都有最发达的商帮走红全国。他们不一般的商业胆魂和智慧铸就了晋商义利天下的品牌。
宗艾镇在寿阳县北部,与盂县交界的太行山方山脚下。穿越太行的河北井径口子到山西,宗艾是歇脚处。宗艾镇北靠方山,负阴抱阳,有一片凹型腹地,风水挺好。又处在晋冀来往的交通要道。宗艾镇在明清时崛起了一支商帮。山里走出去的小买卖人靠勤奋诚实,趟出了一条商路。宗艾镇的一批商人在石家庄,北京,天津商贸经营的风生水起。逐渐形成一支出名的商帮"艾商"。山西人恋家情结较浓,外乡赚了钱后,投资回流故乡。几百户宗艾的富商回家盖大宅门,又兴办商业字号,宗艾镇发展起来,成为太行山东西贸易的货物集散中心。明清几百年,宗艾镇牌子长久不倒。贸易货栈,典当行,客栈,车马店林立。三里长的街道,写尽一时繁盛,是晋东地区赫赫有名的商业重镇。
晋商中的艾商如何成长起来的,与寿阳人的本色分不开。今天的人们回顾艾商独特的商业文化,太简单不过,4个字:吃亏是福。宗艾民间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不光是经商还是耕地,为人处世吃亏有福。这实际上与晋商义利天下的文化宗旨一脉相承。除了不惜血汗的奋斗打拼,锤炼出经营的智慧与本事。赚钱的同时不忘做人的根本。
实际上"寿阳圪蛋"的真正内涵,是凝炼了艾商"吃亏是福"的商业信条,也写照了寿阳人的朴实性格。

大清朝晚年,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经济一片凋蔽。清廷各级衙门的大小官员发工资也很困难。那阵有纸币,也有成色很差的银锭作货币流通。山西各地,当时最有信誉的银锭就是宗艾商家铸造的"寿阳圪蛋"。由于宗艾的铸模技术粗糙,铸出的银锭形状不好,外型象山药圪蛋般边缘不清。所以人们习惯称艾商的银锭为"寿阳圪蛋"。样子丑陋不好看,但艾商坚持了货真价实,含银较纯,不掺假。名声怎么出来的呢?当时山西的巡抚衙门,即今天说的省直机关月发薪水,大小官争抢着要"寿阳圪蛋"。一时名声在外。彻底坐实了艾商吃亏是福的品牌佳誉。
俱往矣,沧桑巨变。不觉一两百年过去。寿阳圪蛋还模糊的存在于世人的记忆中。
21世纪,各地都时髦挖掘本县份的文化品牌。文旅搭台,经济唱戏。期间回了老家寿阳几次,见县上正大举财力,抽象出罕山脚下的寿星文化。以此为寿阳一方土地的魂魄。寿阳县西的平头镇,又有了省城东二环的交通效应,辟为延展省城都市圈的智能物流园区。平头经济势头迅猛。而出产“寿阳圪蛋"文化的古镇宗艾,不再有当年的繁华,逐渐被世人遗忘。遗憾的是"寿阳圪蛋"真正的文化内涵被现代人忽视了。
到了21世纪。寿阳县展现出不一样的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举成为晋中十几个市县的首位纳税大户。山西省会太原市向东扩张,东二环高速路已跨入晋中市寿阳县境内。之前东山是天然的屏障,交通只靠一条蜿蜒曲折的307国道,阻断了两地的经济亲和。目前正在施工的一条快速路,将直线隧道洞穿过罕山,30分钟可到达寿阳城,将其纳入太原半小时都市圈。
2025年的春季,终于才圆了儿时的一梦,来到了宗艾镇。
因为事先做过功课,宗艾大镇的昨日繁盛云现在脑际。明清时期的宗艾早已谢幕。这个大镇甸已沦是普通的大村庄。与其它山村一个命运,乡村被兴旺发达的大小城市虹吸。几千人口的村街只有寥寥无几的行人。

从东口进村,好在那座数百年之久的圆型城堡拱门还没被拆掉,顽强守护着宗艾的昨日躯壳。一条弯曲的大道,两旁有几棵数百年的古槐,脚底还有稀稀落落的几根石条古道。恍如是宗艾的时间老人。时而可见两旁倒塌的旧式大院和砖木雕琢的门楼。朝西向拐了两道弯,便是宗艾镇当年最为热闹的中心地带。步行在镇甸老街,眼睛里已看不到古老,只有嗅觉可以捕捉到昔日的辉煌。文化缘何比物质可以不朽,大凡有量子纠缠过的地方,信息密度不衰。村中央,也是往昔宗艾镇的核心舞台,一棵8百年老槐神的根基上支出孙辈的新枝。依次是大街两旁的槐树巷,鸿泰恒巷,荞麦巷,蔺家巷……。虽然被新式房屋的红砖瓦淹没,好在还有数十间老院子得以保存。青砖灰瓦尘埃厚,还可在残破的记忆里阅读宗艾商埠的盛年繁景。地道的"寿阳圪蛋"文化就在此地开枝散叶的。
(2025.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