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篇散文以个人回忆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细节,追忆了1980年暑假在生产队东岭山庄劳动的经历,抒发了对往昔集体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已故故人的追思之情,具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时光的褶皱里,藏着最珍贵的人间烟火。当记忆的藤蔓爬上44年前的东岭山庄,斑驳的窑洞、蜿蜒的山路、跳动的灶火,还有并肩劳作的身影,都化作岁月深处最温暖的注脚。
作者以朴实的文字,重现了那段集体劳动的青春时光——烈日下锄草的汗水、溪畔取水的艰辛、惊遇大蛇时的惊险,以及同伴间相互照应的情谊,在笔下缓缓流淌。
那些困窘中的苦中作乐,那些默契里的守望相助,不仅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是农耕岁月馈赠的精神财富。而当作者在文末提及已故的故人,字里行间的思念如潮水漫溢,让这段回忆更添了一份深沉的重量。
这篇文章,既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对远去故人的无声告白,愿所有逝去的时光与故人,都能在文字里获得永恒。(392字)
【青春岁月】
【散文】
难忘生产队的东岭山庄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2024 年 9 月 27 日
暑尽秋来正可期,风清气爽景渐宜。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的美好时刻,44 年前的暑假,和几个中学同学去生产队东岭山庄参加劳动的情景不断再现出来。
那是1980 年暑假期间,我们扶风县南阳公社强家大队强南生产小队队长王宗德和副队长强巨祥、强虎成三人,安排我叔父强存祥带队,率领强春生王三毛王富生,和我们几个中学生王双宁王军世强有劳强省录强学军等九人乘坐由叔父驾驶的手扶拖拉机,带劳动工具和面粉,蔬菜、调料等生活用品,北上生产队东岭山庄给三十多亩山坡黄豆地除草。从未离开家离开父母的我们几个学生感觉自己像小鸟一样就要飞出小窝、飞向远方了!因此特别高兴。
夏日炎炎,东岭山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树梢,斑驳陆离。山风轻拂,松涛阵阵。山间云雾缭绕,漫步其中,如同仙境。山间溪流潺潺,景色清凉宜人,山间花香四溢,蝴蝶翩翩起舞,手扶拖拉机拉着我们行进在山间小路,树荫斑驳,令人心旷神怡。
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到达东岭山庄,我们找了一处平坦的地方停好车子,大家七手八脚带上劳动工具和面粉蔬菜等,步行一段山路再下一段台阶后来到有二孔窑洞的小院坝,放好工具后和粮食,大家齐动手打扫卫生,收拾住处。强春生首先从靠里边带厨房的窑洞土炕窝里取出餐具、厨具,他说这些东西要不是藏在炕窝子里,早就丢失了。他和王三毛王富生住套间带厨房的窑洞,收拾好住处后,又清洗餐具厨具开始做午饭。
叔父带我们五个学生住在靠近路口台阶的窑洞里,大炕竖着睡我们六人,叔父住靠近门口的位置保护我们几个孩子。第一顿饭是可口的面条,不能不说春生和三毛的厨艺真棒!
稍微午休后,当天下午叔父就带领大家(厨房二人专职做饭,保障后勤供应,其余七人参加锄草劳动)熟悉地形,锄草劳动。以后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和劳动回来洗脸洗手洗脚的水也比较紧张,因为距离窑洞正前方不远的山腰有一股非常小的溪水流到水坑里,首先要保证我们的厨房生活用水,其次才是大家的洗漱用水。
每天上午下午劳动两大晌,大家自觉服从管理,积极主动按时参加每天的锄草劳动,因为都是坡地,为了安全大家一字儿排开,从坡下往坡上锄草。刚开始的有一天上午,锄草到山腰时突然有一条大蛇闪出,叔父让大家退后,他勇敢上前妥善处理,化险为夷。为汲取教训,以后几天劳动开始前,叔父带领大家在地头往里扔土块,打草惊蛇,一直到锄草劳动结束再没有发现蛇的踪影。
由强春生王三毛负责后勤保障做饭,因为条件有限,不是面条就是削筋面,花卷馒头,他们两人每天想着办法换着花样给大家改善伙食,但是由于生产队仓库保管员发的面粉受潮,导致馒头花卷面条等吃起来有味,凑活着坚持吃了十天,圆满完成任务后,一行九人安全返回生产队、返回家里,才吃到了正常的可口的饭菜。
赴东岭山庄参加劳动虽然过去了 44 年,但是那种集体生活集体劳动的快乐日子,令我终身难忘!其中当年的队长王宗德哥,副队长强巨祥叔父、在东岭山庄参加劳动时给大家做饭的强春生侄,因病离开我们已经多年,谨以此文对他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1250字)
2024 年 9 月 27 日星期五于宝鸡
共1663字 2025年7月4日修改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