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我想对您说
作者/李景芬
诵读/清 馨
敬爱的父亲:
天堂的您可安好?1992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三)上午9时30分,久病中的您在费县人民医院永远合上了双眼,走完了89载风雨人生。从此,阴阳两隔的我们再难相见——那个被费县人民和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战时纪念馆永远铭记的"老红军"葛成俊,那个用一生诠释忠诚与信仰的战士。
作为您最小的儿媳,我何其有幸在婚后融入这个以您为荣的家族。那些与您相处的时光,那些从家族记忆中打捞的往事,总让我在夜深人静时热泪盈眶。今天,当我提笔为您书写这篇迟到的告白,八十载光阴里的家国情怀与人间至情,在记忆里愈发清晰。
【一】苦难铸就的钢铁意志
您本不姓葛。大灾之年,出生仅八个月的您被潘姓人家送给葛姓佃农。这个连半间房、一垄地都没有的家庭,靠着给地主当佃户勉强度日。六岁丧母,先是到姑母家山上看蚕,饱受苛待;八岁给地主放猪、放牛六年,衣不蔽体:十五岁又给地主家扛长工、打短工,倍受煎熬。二十岁成家后,年轻的妻子又因"月子病"离世。您在亡妻坟前搭起草棚守灵百日,高粱秸搭建的窝棚里,一个青年农民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生死相随"的誓言。
这般苦难没有击垮您,反而锻造出钢铁般的意志。正如您常说的:"穷人的骨头硬,是因为压不垮。"这份坚韧,为您日后投身革命埋下了伏笔。
【二】血火淬炼的忠诚战士
1935年,抗日烽火点燃抱犊崮山区。您毅然舍家投身革命,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郭子化书记直接领导下,您先后担任高桥党支部书记、区长等职,成为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秘密联络员。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
您将密信藏于腋下、棉絮,甚至伪装成提油条的走亲戚百姓;您冒险深入敌穴说服国民党部队交出五十七支枪;您变卖家产筹措军需,带领二十八人队伍在敌后开展游击战;面对"活捉赏五百大洋"的通缉令,您乔装染布工、扬场农民一次次化险为夷...
最令人动容的是1948年那个寒冬。您率部破冰追击国民党残兵,棉衣结冰,几近冻僵,为此落下终身病根。母亲常说,您背上那支匣子枪不仅护卫着百姓,更承载着"人在枪在"的革命信念。
【三】至情至性的生命丰碑
1979年深秋,您在母亲灵前哭得像个孩子。这个走过枪林弹雨的硬汉,在失去相伴半生的伴侣时,展现出了最柔软的一面。大姐曾告诉我,您总说"锦兰不仅是我的妻子,更是我的战友"。是啊,从放牧少年到革命夫妻,你们共同谱写了"生死与共"的人生篇章。
和平年代的您依然保持着战士本色。离休后,经常去学校讲革命故事。过节时喝几盅老酒,就会绘声绘色地描述燕柱山伏击战;即便病休在家,只要组织需要,您总会认真准备每一场报告...
【结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父亲,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在这个特殊时刻,我想告诉您:费县人民没有忘记"老红军"的称号,苏鲁豫皖的青山绿水见证着您的传奇。您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什么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作为晚辈,我们将永远铭记您的教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您的精神将永远指引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安息吧,敬爱的父亲!您的故事,我们永远讲述;您的精神,我们永远传承!
您最小的儿媳 李景芬
2025年7月17日
作者简介:李景芬,女,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人(原费县方城镇),费县人民法院退休干部。系费县作家协会会员、费县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等。
诵读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