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清风,谊满襟怀——谢刘重阳兄弟赠石竹画
文:石金超
一幅石竹画,在案头铺展开来,墨香与情谊便在这一方空间里悠悠散开。刘重阳兄弟赠予的这幅佳作,于我而言,是艺术的赏味,更是深情厚谊的承载,让我在凝视间,感恩之情如藤蔓攀援,缠绕心间。
画中石竹,是这般生动。新竹亭亭,节节拔高,在纸面舒展着蓬勃朝气,那一抹抹青绿,似是把春日竹林的生机都凝萃其中。旧竹虽隐于旁,却以苍劲之姿默默托举,老干虬曲,纹理间藏着岁月沉淀的力道,恰应了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的意韵。石卧竹下,憨态可掬又自带古朴,与竹相伴,刚柔相济,“石为祖,竹为孙,祖孙相宜最可人”,这画面里的情与境,瞬间把人拽进中式美学的深邃天地,叫人沉醉。
细品这画,更觉重阳兄弟的心意珍贵。绘竹之人,定是懂竹之精神的。竹,向来是君子的象征,有气节、有风骨,宁折不弯,且四季常青,守着一份坚韧与清朗。以竹入画相赠,是把对友人的期许、对品性的共鸣,都融入这枝叶根茎间。每一笔勾勒,每一抹晕染,都是兄弟耗费心力的创作,这份为友人用心的真诚,比画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叫人动容。
于我而言,这幅画是生活里的雅趣滋养。日常案牍劳形,思绪偶有混沌,抬眼望见这石竹,恰似清风徐来,扫去心头躁气。新竹的向上、旧竹的担当、石的沉稳,无声地提醒我,在人生路上该守怎样的姿态,该怀怎样的心境。艺术的奇妙,大抵就在于此,它能借一方小小画幅,给人精神的照拂,而重阳兄弟赠予这份照拂,让我在烟火日常里,多了处诗意栖息的角落。
往深了说,这画更是情谊的见证。人生漫漫,能得兄弟这般,以心血之作相赠,是缘分,更是幸运。在往来交集里,我们因对艺术的热爱、对品性的同慕,结下这珍贵情谊。这幅石竹画,往后会在岁月里静静伫立,每当目光触及,便会想起重阳兄弟的好意,想起那天交流诗画、谈论瓷艺的时刻,让这份情谊在时光里愈发醇厚,成为生命里温暖的底色。
感恩重阳兄弟,赠我这石竹画作。它是艺术的馈赠,是精神的给养,更是情谊的厚礼。往后岁月,这幅画会伴我走过人生每一个绚丽的时刻,而这份珍贵的情谊,也会如竹之常青,在心底繁茂生长,成为人生旅程中,最值得珍视的宝藏 。
临江仙·谢刘重阳兄弟赠石竹画 三首
(一)
展卷惊看青竹瘦,新枝漫绕云根。石为风骨竹为魂。墨香凝旧意,笔底见真纯。
遥想郑公题竹处,云霞烟景侵门。今朝兄弟赠情温。凤池笋骨影,长伴一襟春。
(二)
石卧幽篁添古意,青枝轻拂风前。墨痕深浅韵相连。老干撑瘦骨,新叶写清欢。
遥念坡仙题竹趣,此心同寄毫端。重阳赠画意千般。岁华添雅兴,诗酒共清欢。
(三)
竹影摇空灵心瘦,清香暗惹云笺。笔端风骨韵如弦。老枝扶嫩绿,此意最堪怜。
遥想板桥题竹处,烟光漫染江天。今朝兄弟赠情绵。凤池新竹绕,长醉一襟禅。
2025.7.17

【作者简介】: 石金超,男,汉,山东省庆云县人,1966年2月出生。红色文化传承人,爱心公益人士,鲁北抗日英雄第一村——柴林庄村红色文化挖掘志愿者。担任庆云县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诗词协会会员,庆云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员、冀鲁边革命老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员。石金超酷爱传统文化,尤爱红色文化,是柴林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记忆展馆、红色文化长廊、红色历史博物馆的创办者,并担任庆云县严务乡华材希望小学名誉校长,石金超抗日文化书院院长,庆云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