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照雪原——记东北抗联第4军副军长王光宇
一罗培永
在东北抗日联军的英烈谱中,王光宇的名字如同一颗镶嵌在雪原上的星辰,虽历经烽火洗礼,却始终闪耀着不屈的光芒。这位东北抗联第4军副军长,将生命定格在1938年的白山黑水间,用热血与忠诚诠释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铮铮骨气。
1911年,王光宇出生于吉林省德惠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目睹了日军对东北的蚕食与掠夺,心中早早埋下反抗的种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地陷入水深火热,年轻的王光宇毅然告别家乡,投身抗日洪流。他先是加入当地的抗日义勇军,在枪林弹雨中迅速成长,凭借机敏的头脑和勇猛的作战风格,很快成为队伍中的骨干。
1933年,王光宇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他奉命到密山、勃利一带开展工作,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常常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穿梭于山林与村落之间,向百姓宣讲抗日道理。有一次,为了争取一支山林队加入抗日统一战线,他单枪匹马深入密林,面对对方的怀疑与试探,他晓以大义、坦诚相待,最终说服这支队伍与抗联并肩作战。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正式成立,王光宇任副军长。此时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日军调集重兵实施“围剿”,并推行“归屯并户”政策,企图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王光宇与军长李延平相互配合,带领部队在宝清、富锦等地展开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在七星河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利用芦苇荡作掩护,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一举歼灭日军一个中队,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极大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日斗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为配合全国抗战,王光宇协助李延平率第4军主力向依兰、方正一带进军,主动出击日伪军。在大小五家子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突击队突破日军防线,炸毁敌人的弹药库,为战斗胜利立下头功。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纷纷带着粮食、棉衣前来慰问,一位老大娘拉着他冻得发紫的手说:“有你们在,咱中国人就有盼头!”
1938年,为打破日军的“聚歼”计划,抗联第4军奉命向五常、舒兰一带转移,开辟新的游击区。7月,部队行至五常县境内的九十五顶子山时,遭到日军重兵包围。王光宇临危不乱,迅速指挥部队抢占制高点,与敌人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弹药打光了,就用石头、刺刀与敌人搏斗。在突围过程中,王光宇不幸中弹,他忍着剧痛,对身边的战士喊道:“别管我,冲出去!把抗日的红旗扛到底!”说完,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向敌人扔出一颗手榴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
王光宇牺牲后,战士们含泪将他的遗体安葬在他战斗过的山林中。如今,九十五顶子山的松树依旧挺拔,仿佛在诉说着这位抗联将领的英勇事迹。他虽然没有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但他用生命践行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他的精神如同长白山的冰雪,历经岁月而愈发纯洁;如同黑土地上的青松,永远扎根在人民心中。
在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正是无数像王光宇这样的英雄,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他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以草根树皮为食,以林海雪原为家,用简陋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周旋,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他们的牺牲,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和平的阳光下,不应忘记那些长眠于雪原的英烈。王光宇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告诉我们:民族的尊严需要用热血捍卫,国家的安宁需要用忠诚守护。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行。
朔雪横飞接大荒
孤忠喋血卫家邦
密林策马筹三策
寒夜挥戈震四方
赤胆未消烽火色
青山长埋铁骨香
至今犹听松涛里
似有军声绕五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