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八十年前,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一位将军用热血与生命,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写下悲壮开篇。佟麟阁,这位中国抗日战争中殉国的第一位高级将领,以“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的决绝,将忠勇刻进民族的脊梁。
本文作者循着历史的硝烟,重访卢沟桥的石狮、宛平城的残垣,在炮火与泪光的交织中,还原了将军在指挥所的沉静、冲锋时的铁血、牺牲时的坚毅。字里行间,既有战争的惨烈回响,也有百姓捧粥的温情,更有八十年后和平年代里,红领巾与老兵拐杖的隔空对话——那是对英雄最绵长的告慰。
当“佟麟阁路”的梧桐荫蔽着往来行人,当孩子们的笑声漫过宛平城的街巷,我们愈发懂得:铭记,是为了不辜负。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循着这篇文字,回望烽火中的坚守,传承那份“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赤诚。(351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⑦】
【散文】
卢沟桥的丰碑
——纪念佟麟阁烈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八十年前的卢沟桥,石狮在炮声中惊醒,永定河的水裹挟着硝烟,映出一个民族最悲壮的黎明。当第一缕晨光穿透炮火硝烟,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倒在冲锋的路上,他胸口的热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也染红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旗帜。佟麟阁,这个名字从那一刻起,便与卢沟桥的石狮、宛平城的城墙、北平城的炊烟紧紧缠绕,成为镌刻在历史丰碑上永不褪色的印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循着枪炮的回响,再次走近这位用生命诠释“忠勇”二字的将军。
暮色中的卢沟桥,石狮的轮廓在残阳里沉默如铁。那些斑驳的石缝间,仿佛还嵌着1937年夏夜的枪声,嵌着一位将军最后的呐喊。佟麟阁,这个镌刻在民族脊梁上的名字,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着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抗争之路。
一、烽火照卢沟
1937年的北平,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压抑。时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的佟麟阁,早已习惯了在地图前枯坐到深夜。桌上的茶杯凉了又续,烟灰缸里的烟蒂堆成了小山,而他目光所及,始终是北平西南那道醒目的弧线——卢沟桥。
“军长,日军又在宛平城外演习了。”参谋的声音带着难掩的焦虑。佟麟阁放下手中的铅笔,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连日来,日军以“寻找失踪士兵”为借口,屡次挑衅,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走到窗前,望着暮色中渐渐模糊的西山轮廓,缓缓开口:“告诉弟兄们,子弹上膛,刺刀擦亮。北平城的百姓在看着我们,祖宗的土地,一寸也不能丢。”
7月7日的夜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夜空,紧接着是密集的炮火轰鸣。日军悍然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大幕,在佟麟阁眼前轰然拉开。这位年近半百的将军没有丝毫犹豫,跨上战马的那一刻,他的声音在营地回荡:“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今日之事,有死无生!”
二、将军的铁血
进攻的号角吹响时,佟麟阁的指挥所就设在距前线不足千米的一座小庙里。炮弹呼啸着掠过屋顶,瓦片簌簌坠落,他却始终站在地图前,冷静地调配兵力。身边的参谋劝他后撤,他只是摆摆手:“指挥官的位置,永远在离战场最近的地方。”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日军的坦克集群突破了防线,阵地上的士兵伤亡惨重。佟麟阁亲自率领预备队驰援,他手中的指挥刀在空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吼出的话语穿透了枪炮声:“跟我冲!让小鬼子看看中国军人的骨头!”
硝烟中,他的军装被弹片划破,左臂渗出鲜血,却浑然不觉。身边的警卫员想为他包扎,被他一把推开:“现在是包扎的时候吗?守住阵地,比我的命重要!”那一刻,他的身影在火光中显得格外高大,仿佛一座不倒的山。
激战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腿部,战马受惊扬起前蹄。他重重摔在地上,却挣扎着想要站起,嘴里还在喊着:“不要管我,继续冲锋!”警卫员含泪将他扶起,他却猛地推开警卫员,从腰间拔出手枪,向着冲锋的日军射出最后几颗子弹。
当第二颗子弹穿透他的胸膛时,他依然保持着站立的姿势,目光望向卢沟桥的方向。夕阳的余晖洒在他染血的军装上,像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三、永恒的星辰
佟麟阁牺牲的消息传到北平城,百姓们自发走上街头,哭声传遍了大街小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捧着一碗刚熬好的粥,在他牺牲的地方久久伫立,喃喃自语:“将军,您还没来得及喝口热粥啊。”
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高度赞扬了他的牺牲精神。北平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佟麟阁路”,与“赵登禹路”“张自忠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最悲壮的坐标。
八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站在佟麟阁将军的雕像前,看着往来的行人向他鞠躬致敬。孩子们举着鲜花,在雕像前系上红领巾;老兵们拄着拐杖,抚摸着雕像上的弹痕,眼中泛起泪光。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雕像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历史的回响。
卢沟桥的石狮依旧沉默,却早已把将军的故事刻进了年轮。那些曾经的枪炮声,早已化作了孩子们的笑声;那些曾经的硝烟,早已变成了街头的霓虹。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正是因为有了佟麟阁这样的英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安宁。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佟麟阁路的路灯次第亮起,像一串温暖的星辰。我知道,这是将军在看着我们,看着他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如今繁花似锦,国泰民安。
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佟麟阁将军就像一颗永不陨落的星辰,照亮着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他用生命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只是化作了山河,化作了星辰,化作了我们血脉中永不磨灭的勇气。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或许不需要像将军那样浴血沙场,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他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努力工作的工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坚守岗位的公务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就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夜深了,卢沟桥的石狮在月光下静静伫立。我仿佛听到了佟麟阁将军的声音,穿越了八十年的风雨,在耳边回响:“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不会亡!”
这声音,将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国家的富强,奋勇前行。
暮色漫过卢沟桥的石拱,八十年光阴在永定河的水波里轻轻晃荡。如今的宛平城早已不闻枪炮,只余孩子们在佟麟阁将军的雕像前追逐嬉戏,他们胸前的红领巾在风中飘动,像极了将军当年未染硝烟的军旗。
那些曾被将军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正生长着蓬勃的希望;那些他未能亲眼见证的安宁,正被我们稳稳托在掌心。“佟麟阁路”上的梧桐枝繁叶茂,阳光穿过叶隙落在路牌上,每一道光斑都是对英雄的应答——这盛世,如您所愿。
八十年过去,战争的创伤早已结痂,但英雄的名字永远滚烫。当我们在和平年代里细数岁月静好,总要记得回头望一眼卢沟桥的方向,那里有位将军永远站在烽火中,提醒着我们:哪有什么天生的安宁,不过是有人曾为你把黑暗挡在了身前。而铭记,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2307字)
【佟麟阁简介】
佟麟阁(1892年10月29日—1937年7月28日),字捷三,河北高阳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抗日战争中首位殉国的高级将领,被追晋为陆军上将,以‘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壮烈誓言闻名。
佟麟阁生于河北高阳县农民家庭,自幼习读经史,1912年投笔从戎加入冯玉祥部队,从哨兵逐步晋升至师长、军长等职。1933年参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等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任第29军代军长,指挥南苑保卫战,7月28日因头部中弹殉国,时年45岁。
1946年7月,国民政府为佟麟阁将军举行国葬,将其灵柩从柏林寺移葬香山。1979年,追认佟麟阁将军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北京市人民政府为其修墓立碑。2009年,佟麟阁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14年,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338字)
共3057字 2025年7月16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