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岳永铸
——韩城精神的千年回响·抗战魂脉
作者:李安民(陕西韩城)
黄河之水在韩城古老的疆域上划出一道深情的弧线,如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于岁月长河中驻足回望。那浑浊的浪涛里,倒映着中华文明最璀璨的星辰:司马迁祠的青砖黛瓦,是用月光研墨写就的文明序章;八路军东渡纪念碑的鎏金大字,是蘸着热血书就的民族史诗;范家庄第一党支部的窑洞灯火,是暗夜中永不熄灭的信仰火种;而芝川古渡旁的东渡遗址,则是浸透黄河水汽与先烈热泪的历史原稿——这些文明的印记被黄河涛声串联,在天地间谱成一部荡气回肠的精神交响。
司马迁祠的柏影筛落两千年的月光,那位在命运重压下淬炼灵魂的史官,正以黄河为墨、大地为简,书写华夏文明最深邃的思考。《史记》的竹简在司马坡上生根发芽,生长出"究天人之际"的哲学智慧,伸展出"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脉络,绽放出"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光芒。他笔下的五帝胸襟,如黄河源头般清澈高远;描绘的列国纷争,似壶口瀑布般气势磅礴;刻画的刺客孤勇,若中流砥柱般巍然不动。竹简翻动的沙沙声,是对"人如何在命运激流中挺立"的永恒追问,与黄河的脉搏同频共振,铸就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底色。当脚步叩响九十九级石阶,每一级都是历史的回音壁:一阶回荡着先秦诸子的智慧,一阶承载着汉唐盛世的豪情,一阶延续着华夏文明的血脉,在苍松翠柏间奏响穿越时空的乐章。
芝川古渡的浪花将这份文明底色浸染成热血丹心,东渡遗址的每一寸泥土都铭记着1937年的温度。黄河水见证着那些震撼人心的时刻:用门板与寿材拼成的渡船在惊涛中起伏,宛如一块块移动的国土;船工们的号子刺破黎明前的黑暗,与黄河的咆哮交织成气壮山河的战歌;将士们踏上东岸时,鞋尖溅起的泥点化作民族希望的星火。遗址旁那棵歪斜的老槐树,当年曾系过百余艘渡船的缆绳,树皮上深深的勒痕如同历史的年轮,每一道褶皱里都镌刻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铮铮誓言。
在这片土地的肌理深处,范家庄的窑洞早已点亮信仰的星火。1927年的秋夜,张子超带回的革命火种在土窑中燃烧,那紧握的拳头与司马迁执笔的手同样坚定有力。农民夜校的油灯下,传授的不只是文字的横竖撇捺,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穷人会"抗粮抗捐的呐喊,与《史记》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诘问遥相呼应。当东渡的号角吹响,这个小小的党支部如星火燎原:党员带领乡亲们往遗址运送粮草,青年怀揣组织的介绍信奔向渡船,白发老人掏出毕生积蓄塞进战士的行囊——红色的基因,早已随着黄河的脉动,融入韩城大地的每一寸肌理。
三座丰碑在岸边巍然矗立,与遗址的老槐、司马祠的飞檐构成天地间最壮美的和弦。一一五师的碑体似出鞘利剑,闪耀着平型关大捷的锋芒;一二〇师的碑体如钢铁长城,守护着晋西北的壮丽山河;一二九师的碑体若紧握铁拳,击碎了太行山上的重重封锁。碑底环绕的党徽如母亲温暖的臂膀,将三股力量凝聚成不可战胜的洪流,而遗址中陈列的渡船残骸、褪色绑腿、生锈船钉,都是这段历史最生动的见证。萧克将军题写的碑名带着战场的硝烟,与司马迁祠的古碑、范家庄的窑洞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个以如椽大笔劈开历史迷雾,一个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一个以星星之火点燃革命曙光,共同诠释着:真正的永恒,是永远向前的精神姿态。
纪念园展厅里的渡船木板,纹理间仍凝结着黄河的水汽。触摸那些被船工手掌磨光的纹路,仿佛触到了司马迁执笔时留下的温度,感受到了范家庄党员握拳时的力量——同样的粗糙中蕴含着同样的坚韧,同样的温热里跳动着同样的赤诚。泛黄的电文上洇开的墨迹,与《史记》竹简的沧桑、范家庄会议记录的涂改一脉相承,那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思,是对苍生福祉的永恒牵挂,是穿越千年依然滚烫的家国情怀。
当少先队员的红领巾与纪念碑的鎏金在晨光中交相辉映,当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司马坡的柏树林、遗址的河滩、范家庄的窑洞前,这片土地的精神密码便有了新时代的注解。司马迁祠的柏影传递着"通古今之变"的智慧,遗址的黄沙封存着"救亡图存"的壮志,范家庄的灯火照亮着"为民请命"的初心,而奔腾不息的黄河,正将两千年的文明积淀、八十年的抗战精神、百年的红色基因,酿造成滋养民族灵魂的甘露。
在这里,每一粒黄沙都在诉说文明的传承:从竹简到战旗,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以史为鉴"的清醒;从史笔到钢枪,改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为国为民"的赤诚;从窑洞到丰碑,改变的是形态,不变的是韩城儿女血脉中的担当。当我们凝视这一切,终将领悟:所谓永恒,是一条奔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长河——它发源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哲思,汇聚了范家庄"为万民立命"的信仰,激荡着东渡将士"救民族于危亡"的豪情,而今流淌在我们心中,化作"向复兴而行"的坚定力量。
黄河依旧奔腾向前,涛声中交融着竹简翻动的清响、船工号子的雄壮、窑洞灯火的温暖,以及新时代追梦人的铿锵足音。它承载着司马迁的智慧、东渡将士的热血、范家庄的火种,穿越历史的峡谷,奔向未来的海洋。而韩城大地上,那些丰碑、祠宇、遗址与窑洞,早已成为永恒的精神坐标,昭示着每个后来者:民族精神的江河永不枯竭,因为每一代人都是它激起的浪花,都是这部壮丽史诗中——正在挥毫泼墨的崭新篇章。
创作手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寻找精神坐标
创作《河岳永铸——韩城精神的千年回响·抗战魂脉》,源于我身为韩城人的生命底色。站在芝川古渡的黄河岸边,浊浪排空的壮阔里,分明能触到穿越时空的震颤:脚下黄沙带着两千年的余温,浪涛声中翻涌着讲不完的故事——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实在太厚重了。
构思时,我特意搭建了“三重奏”式框架: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中华文脉是精神根基,以范家庄党支部为代表的革命火种是传承纽带,以东渡将士为代表的抗战精神是时代迸发。三重意象在黄河的永恒背景下交汇,如支流汇入大河,终成一部立体的精神史诗。意象选择藏着深意:“门板与寿材拼成的渡船”,是全民抗战时“倾家荡产也要保家卫国”的赤诚;“老槐树上的勒痕”,是历史刻在天地间的精神年轮。
语言上,我执着于诗意与力度的平衡。反复打磨的比喻各有寄托:“黄河如墨”让自然承载文明重量,“竹简生根”让文字长出生命形态,“碑体似剑”让静止建筑透出战斗锋芒——皆为让抽象精神可触可感。排比“改变的是……不变的是……”,则想用节奏强化历史传承的绵延。最难的是情感克制:避开空洞抒情,转而让细节自然流淌——船工掌心的老茧、电文手稿的墨迹、窑洞土墙的温度,这些真实肌理自会说话。
创作中最触动我的,是史料里带体温的细节:农民拆门板时“先把孩子哄睡才动手”的谨慎,老人献寿材时“这木头比我经用”的坦然,船工夜渡时“不敢点灯就靠浪声辨方向”的机敏……这些片段让宏大主题有了人性褶皱。在范家庄党支部旧址,指尖触到粗糙土墙的刹那,恍惚听见当年秘密开会的低语,触到革命者攥拳时的汗湿。
这篇散文的深层意图,是探寻精神传承的当代密码。结尾特意加入红领巾与纪念碑相映的场景,正是想暗示:遥远历史从未走远——孩子抚摸碑体的手掌,与当年船工握桨的手、司马迁握笔的手,有着相同的温度。透过韩城这扇窗,我想让读者看见民族的精神长河: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奔涌在血脉中的活水。
写作时总自问:快速变迁的时代,为何要回望这些坐标?答案或许藏在黄河不息的涛声里——唯有将历史记忆化为前进动能,古老精神才能在新时代抽枝展叶。这也是“河岳永铸”的深意:山河会老,精神却能在时光里永恒淬炼,成为照亮前路的星辰。
作者简介:李安民,陕西韩城人,古稀未伏枥。退役军人、退休警察,中共党员。半生戎马淬铁血,归来仍持三重刃:笔锋剖解乡土肌理,镜头凝刻岁月诗痕;秦东救援、退役军人及红十字三支劲旅的急先锋,中国警察与中国老兵马拉松双徽持有者;职工摄影协会的光影捕手,婚姻红线间的温情摆渡人。军徽烙骨,警徽铸魂,党徽涤心,志愿徽章暖苍生。在黄土地的褶皱里,他以多重棱角折射出赤诚的生命光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