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昆曲名家 陶小亭的戏曲人生
作者:杨耀树
昆曲名家陶小亭先生,1917年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柳河镇南庄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为求生存,幼年时被北方著名昆曲名家陶显亭收为义子,后随义父取名陶小亭。陶小亭自幼天资聪慧,在义父家生活期间,受家庭熏陶,承父业学戏曲,专工净角和老生。经义父陶显庭精心培养,陶小亭学戏勤奋刻苦,一招一式皆下足功夫,为自己从艺之路打下了扎实功底。十几岁时步入艺坛,凭借独特的表演风格崭露头角。他擅长演出的剧目有《弹词》、《酒楼》、《山门》、《冥勘》、《训子》、《刀会》、《五台》等剧目,在冀中一带演出时颇受百姓欢迎。
1935年,陶小亭随韩世昌、白云生组班的祥庆社南下,巡回演出于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和浙江六省,历时二年余,名声远扬。抗战爆发后,祥庆社解散,他回归故里,辅导农村业余子弟会的会员演唱戏曲,并长期在文安县中滩里村和霸县王疙瘩村教习指导。1952年,文安县中滩里村大众剧社成立。再次聘请陶小亭为师傅,为该村剧社教习排练了《盗御马》《夜奔》《三岔口》《醉打山门》《单刀会》《一钱七》《武家坡》等十多部剧目,极大地丰富了中滩里村戏曲文化内涵,为活跃村民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剧社阵容如下:
《盗御马》杨继林、郝德利、杨瑞华、杨济发、杨化坤。
《夜奔》杨化增。
《三岔口》刘月兰、郝德路、杨济胜、郝德利。
《醉打山门》杨万亭、张福平。
《单刀会》杨继成、杨化坤、杨瑞华。
《一钱七》杨万宝、杨济乐、刘义全、刘恩全。
《武家坡》杨济乐、张家深。
《铁公鸡》陶小亭、刘月兰、杨济武、杨化新、杨万亭、杨化增。
《女起解》邢玉珍、杨济来。
时任团长:杨济林。
司鼓:张福生。
琴师:杨济林。
笛子:杨济成、刘义海。
1957年,北方昆曲剧院成立,陶小亭入院参与演出并承担教学任务。在此期间,他的昆曲艺术得到进一步升华,常和昆曲名家侯永奎、孟祥生、侯玉山、丛兆桓、秦肖玉先生合作排戏,成为当时剧院的台柱子,一代名家。他当年灌制的《华容道》《河梁会》《蝴蝶梦》《单刀会》《训子》等许多唱片,有的一直流传至今,很有欣赏和收藏价值。1965年剧院精简,他回乡并落户于文安县滩里镇中滩里村,在当时第十生产队担任饲养员。离开了剧院、离开了舞台,但他始终坚持练功不断,每天清晨吊嗓子唱戏曲,有时社员们晚上开会学习时也邀请学他唱两段“样板戏”,给大家带来不少的欢乐。陶小亭先生研究昆曲艺术知识丰富,表演技能精湛,功力扎实,深得老艺术家们及观众的认可和好评。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陶小亭再次回到昆曲学院参与教学工作,为昆曲艺术的恢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资料记载,学院曾为著名昆曲艺术家侯玉山老先生主演的《坐山》《三闯》剧目录像,此前安排的两个配角,几经排练试演均达不到理想效果,未能成功。后经提议,陶小亭先生受邀为侯老先配戏。在《坐山》剧中侯老先生扮演许起英,陶小亭扮演程老学。在《三闯》剧中,候老先生扮演 张飞,陶小亭扮演关公。此前,尽管二人之前从未合作过,但在排练试演中无论唱、念、做、打等方面均配合默契,呈现出珠联璧合的完美效果,顺利完成了录像任务,受到领导的赞扬。
此外,北京昆曲研究社为学员培训班举办毕业典礼演出,特邀请陶小亭先生主演的《训子》安排为大轴戏,陶先生如火纯青的精湛表演及高亢的唱腔,令在场的专家学者及观众,赞叹不已。这一时期,陶先生还应邀在廊坊市河北梆子剧团担任顾问,为提升剧团演绎水平提供艺术指导,直到1988年退休。退休后定居于文安县滩里镇中滩里村,1998年11月因病去世,享年82岁。
陶小亭和老伴刘小鵉(安新县人)一生育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陶福安。次子:陶福义。三子:陶福和。长女:陶福琴。次女:陶福玲,他们的三个儿子均生活在文安县滩里镇中滩里村。他们的两个女儿分别生活在滩里镇的富管营村和赵家营村。
陶小亭先生作为一代昆曲名家,其演艺生涯不仅在北方昆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南方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一生培养了许多优秀弟子,主要有张卫东,周万江等,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5年7月6日
作者简介:杨耀树,1956年10月生,河北省文安县滩里镇人,中专文化,中共党员,曾任乡镇通讯报道员多年,农村干部,从事农村新闻写作至今50多年,上千篇稿件被上级报刊、电台、网络媒体采用,被誉为农村新闻报道的常青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