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萧县:邓佐虞与徐州会战中的忠魂
一罗培永
1938年5月18日,皖北萧县的街巷间硝烟弥漫,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5军139师参谋长邓佐虞手持驳壳枪,带领仅存的数十名官兵冲向蜂拥而至的日军。这位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湖南籍将领,此刻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当刺刀刺入胸膛的刹那,他望向北方徐州的方向,那里正上演着中国军队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突围战。邓佐虞用36岁的生命,践行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成为徐州会战中无数殉国将士的缩影。
1898年,邓佐虞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耕读之家。自幼目睹国家积弱、外侮频仍,他立下"从军报国"的志向。1917年,他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与陈诚、罗卓英等后来的抗日名将同窗。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军事理论,尤其注重阵地攻防战术的研习,常与同学探讨"如何御外侮于国门之外"。毕业后,他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凭借扎实的军事素养和勇猛的作战风格崭露头角。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邓佐虞已升任第75军139师参谋长,辅佐师长黄光华指挥部队。
1938年春,日军调集重兵围攻徐州,企图打通津浦线,歼灭中国军队主力。第75军奉命编入第五战区序列,负责防守徐州以西的萧县、砀山一线,屏障徐州侧翼安全。萧县地处徐州西南门户,是日军南下合围徐州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至关重要。5月初,日军第13师团在坦克、火炮掩护下,向萧县发起猛烈进攻,邓佐虞协助师长制定防御部署,将主力配置在县城及周边高地,构建纵深防御体系。
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火力优势对萧县县城狂轰滥炸,城墙多处被炸开缺口。邓佐虞亲临一线指挥,组织官兵用沙袋填补缺口,用集束手榴弹对抗日军坦克。在一次阵地争夺中,日军突破东门防线,情况危急。邓佐虞立即带领师部警卫连和参谋人员驰援,他身先士卒跃出掩体,高喊"跟我上,把鬼子打回去",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刺刀寒光闪烁间,他接连刺倒三名日军,自己手臂也被弹片划伤,却始终坚守阵地,直到预备队赶到稳住战线。
5月15日起,日军增派援兵,攻势愈发猛烈,萧县外围阵地相继失守,县城陷入重围。此时139师已伤亡过半,弹药消耗殆尽,与外界的联系也被切断。师长黄光华召集军官会议,有人提出突围保存实力,邓佐虞却坚决反对:"萧县一失,徐州西侧门户洞开,我军主力将陷入重围。我辈军人,在此国难当头之际,唯有以死相拼,迟滞敌军攻势,为大军转移争取时间!"他的话掷地有声,最终会议决定坚守待援。
接下来的三天里,萧县县城变成一片火海。邓佐虞白天指挥作战,夜晚巡视阵地,鼓励官兵"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他将师部电台移至城墙下的防空洞,亲自负责与外界联络,即使炮弹在附近爆炸,也始终坚守岗位。5月18日拂晓,日军发起总攻,数百名日军从北门缺口突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邓佐虞带领残余官兵逐街逐屋抵抗,从东大街到县政府大院,每一处都发生激烈争夺。
中午时分,师部被日军包围,身边仅剩下20余名官兵。邓佐虞知道最后的时刻已到,他整理好军装,取出怀表看了一眼——那是他军校毕业时父亲所赠,背面刻着"精忠报国"四字。他将怀表交给警卫员:"若你能突围,将此物带回长沙,告诉家人我尽忠了。"随后他举起驳壳枪,带头冲向日军,在击倒数名敌人后,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当部下试图将他转移时,他用尽最后力气说:"勿管我,守住...阵地..."最终壮烈牺牲。
邓佐虞牺牲后,萧县县城虽于当日失守,但139师的顽强抵抗为徐州会战主力部队的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萧县之守,迟滞敌锋三日,功不可没。"1940年,国民政府追赠邓佐虞为陆军少将;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如今,萧县烈士陵园内矗立着邓佐虞的纪念碑,碑文中"碧血丹心昭日月,忠魂毅魄护山河"的字样,正是这位抗日将领一生的写照。
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邓佐虞与无数像他一样的军人,用生命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平凡的阵地上书写了不朽的传奇。徐州会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邓佐虞们用热血铸就的民族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火炬。
烽烟匝地锁徐西
血溅萧城鼓角凄
阵前挥剑冲倭阵
城上捐躯护楚堤
浩气应随云鹤举
忠魂长伴夜乌啼
丰碑勒罢英雄事
风雨犹传战鼓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