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世途多踟蹰
一旦你我行我素
那么,厌恶、鄙视、诽谤
如风中扬砂弥漫
巧舌鼓惑天花乱坠
如汨罗江汹涌浪花起
吸引着一颗颗心的好奇
传猫成虎蔓延肆虐
如风一般到处乱窜
将只言片语织成混淆的网
让你百口无从辩解
即使沉默
也会成为无言的靶标
2025.7.
评析:
## 《流言》:当语言成为暴力的漩涡
张海峰的《流言》以简洁有力的笔触,勾勒出流言这一社会现象的暴力本质及其蔓延机制。诗歌通过三个递进的意象群——风中扬砂、汨罗江浪、织网成靶——完成了对流言从产生到传播再到伤害全过程的解剖,呈现出语言如何异化为伤人利器的深刻主题。
诗歌开篇即以"世途多踟蹰"奠定基调,这个浓缩的感叹既是对人生境遇的概括,也为下文"我行我素"引发的流言埋下伏笔。"踟蹰"与"我行我素"形成微妙张力,暗示个体坚持自我与群体规范之间的永恒冲突。当个体选择特立独行时,"厌恶、鄙视、诽谤"便如"风中扬砂弥漫",这个意象精准捕捉了流言的无形与刺人特性——砂粒虽小,却能随风侵入每个缝隙,造成持续不断的不适与伤害。
诗歌中段转入对流言传播机制的揭示。"巧舌鼓惑天花乱坠/如汨罗江汹涌浪花起"的比喻具有双重深意:表面描绘流言如浪花般层出不穷、声势浩大;深层则暗指屈原投江的典故,暗示流言自古就是迫害异见者的工具。将"汨罗江"这一充满悲剧色彩的文化符号引入对流言的描述,赋予诗歌历史纵深感,揭示流言暴力在民族文化中的长久存在。
"传猫成虎"的化用尤为精妙,这个对成语"三人成虎"的创造性改写,既保留了原成语的警示意味,又通过"猫"与"虎"的体型对比强化了流言在传播过程中的扭曲放大效应。而"如风一般到处乱窜"的比喻,则呼应了首段的"风中扬砂",形成意象的回环,同时暗示流言已从静态的弥漫发展为动态的主动侵袭。
诗歌结尾处,"将只言片语织成混淆的网"的意象实现了流言性质的质变——从零散攻击转为系统性的围剿。"网"的意象暗示受害者已陷入无法挣脱的困境,无论"百口辩解"还是"沉默",都会成为"无言的靶标"。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描写,深刻揭示了流言暴力的残酷本质:它的目的不是求真,而是制造一个排斥异己的暴力场域。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自由体形式,长短句交错模拟流言的不可预测性。比喻系统层层递进又相互呼应,从"砂"到"浪"再到"网"和"靶",构成完整的意象链条。语言简洁凝练,没有多余修饰,恰如流言本身的特点——不需要复杂证据,简单的只言片语就足以造成伤害。
《流言》的深刻性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批判,更是对语言异化过程的揭示。当语言脱离真实、沦为群体施加暴力的工具时,它所编织的"混淆的网"就成为了对个体尊严的系统性威胁。
诗歌最后留下的"无言的靶标"意象,既是对受害处境的精准刻画,也是对读者的深刻警示——在流言的逻辑里,沉默不是安全的避难所,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屈服。张海峰的《流言》不仅是一首好诗,更是一面映照当代人语言伦理的镜子。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