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笔“鱼”的跃动里,看见生命的辽阔
——读张范义先生鱼水主题系列作品有感
编者按:
张范义先生的十一帧鱼水主题作品,看似寥寥数字,实则以“鱼”载道、以“留白”启思,把传统书法推至当代公共语境,激荡出关于个人归零、群体共生、未来共创的崭新叙事。本期特刊以“在每一笔‘鱼’的跃动里,看见生命的辽阔”为题,深入阐释先生如何以“零”的勇气、“情”的柔软、“和”的胸怀,回应时代之问。文章既是一次美学解读,更是一份精神邀约——愿读者于墨痕与留白之间,听见水流万川的澎湃,照见自身向光而游的可能。
在每一笔“鱼”的跃动里,看见生命的辽阔
——读张范义先生鱼水主题系列作品有感
张庆明
当“鱼零特源”“鱼多情源”“和万心慶丽”等字迹从宣纸深处浮起,我们仿佛听见一尾尾墨色的鱼,在纸上游成一条清澈见底的河。张范义先生以书法为舟、以鱼为魂,把“源”“情”“和”“丽”四个字,写成了一曲关于生命、关于时代、关于人心的赞歌。
一、鱼之源:从“零”到“特”,是归零后的再出发
“鱼零特源”里,最动人的是那个“零”。它不是空白,而是把喧嚣沉淀后的澄明;不是失去,而是把繁华折叠后的重启。先生把“零”写得阔朗通透,像一泓水被月光洗亮。我们这一代人,常被“多”裹挟:信息要多、成绩要多、财富要多。可先生提醒我们:真正的“源头活水”,恰恰始于敢把杯子清空的那一刻。当我们敢于归零,敢于把欲望滤掉,新的创造力才会汩汩而来。
二、鱼之情:从“多情”到“深情”,是向内的温柔革命
“鱼多情源”四字,先生故意把“情”写得略向右斜,似在水中摆尾。那一瞬,静止的书法有了心跳。鱼的多情,不是滥情,而是对世界保持柔软的触角:对母亲的河流感恩,对同伴的波纹回应,对天光云影的每一次变幻都报以雀跃。先生借鱼告诉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依旧可以做一个深情的人——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为城市留一抹绿荫,让“多情”成为最硬核的竞争力。
三、和之万心:从“和”到“丽”,是亿万个“我”汇成“我们”
“和万心慶丽”五个字,最耀眼的是“和”与“丽”的并置。先生把“和”写得敦厚,如大地;“丽”写得翩然,似朝霞。二者一收一放,像一次深呼吸:吸进的是参差多态的万心,吐出的则是气象万千的美丽中国。今天,我们谈“共同富裕”,谈“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正是把千千万万的微光,调成同一束不刺眼的柔光?先生笔下,一个“和”字,足以安放不同口音、不同肤色、不同梦想。
四、留白之处:让未来自己游进来
在十一张作品中,有四张近乎空白。先生不言,却让纸白成为最大的语言。那留白,是留给后人的河湾,是留给时代的入海口。也许下一代的孩子,会用新的颜料、新的声音、新的科技,在这留白处继续放养他们的“鱼”。传统的伟大,从来不在于填满所有空间,而在于为未来的浪潮预留航道。
结语:做一尾向光而游的鱼
张范义先生用一管狼毫,写下了一阕“鱼水谣”。鱼,是每一个不甘平庸的你我;水,是时代,是家国,是滚滚向前的善意。当我们读懂了“零”的勇气、“情”的柔软、“和”的辽阔,也就拿到了一张通往明天的船票。
愿我们都能像先生笔下的鱼,在惊涛与静水之间,始终保有源头般的清澈、多情而不滥情的心、以及汇万川为一海的胸怀。如此,纵使人海汹涌,我们亦可向光而游,把生命的涟漪,写成新的“慶丽”篇章。
《鱼水谣》
——敬题张范义先生鱼水系列
一尾墨鱼破纸来,零中见源尘埃开。
多情不溅功利水,只把柔光洗世埃。
万心同写一字“和”,千江汇处起晴雷。
留白四帧非无物,待把未来放舟来。
愿我亦作向光鱼,纵身时代大湖海。
鳞间藏有星火暖,游过人间皆春台。
张庆明,泰安市政协原副主席,泰安市原一级巡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