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当的当代传脉者:泰安李船五的非遗守护之路
编者按:
当“泰山石敢当”从古籍里的文字、老墙上的刻痕,变成年轻人手中的拓片、文化园里的新民俗,这方石头的千年故事,正被一双双手重新擦亮。
李船五的坚守,恰是这场“活化传承”的生动注脚。作为泰山石敢当文化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他不做悬空的“创新者”——为复原一套仪式,泡档案馆、访老艺人,让“三揖三拜”的仪轨带着史料的温度;也不当固执的“守旧者”——建文化园、办“石头节”,甚至叩击数字技术的门,让“敢当”精神从镇宅符号变成职场人的底气、年轻人的共鸣。
在他的实践里,我们读懂非遗传承的真谛:守正,是守住文化的根脉,让老手艺、老仪式有考据可依、有传人可续;创新,是接稳时代的地气,让古老符号能走进生活、能回应需求。从创作《泰山石敢当宝诰》的一字一句,到搭建跨越海峡的文化认同桥梁,李船五用扎实的脚印证明:真正的文化传脉者,从不是站在历史与当下之间的观望者,而是让传统与现代握手言和的架桥人。
这方石头的新故事,或许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缩影——唯有让精神可触、让传承有痕,千年文脉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当下的火炬。
泰山石敢当的当代传脉者:泰安李船五的非遗守护之路
泰山东麓的一间文气氤氲的书房里,一方青石板上的"泰山石敢当"五字被灯光照射得愈发清晰。这方石头的守护人李船五,正俯身核对拓片的纹路。作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和泰山石敢当文化民俗文化专家,他与"泰山石敢当"的缘分,早已从单纯的民俗文化研究,变成了日复一日的传承实践。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石敢当习俗"的保护之路上,他以考据为基、以创新为桥,让千年民俗在当代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守正:让老仪式长出新根系
传统仪轨的生命力,藏在细节的较真里。李船五常说:"丢了细节,就丢了文化的魂。"为复原"泰山石敢当诞辰祈福"仪式,他带着福到了祈福文化团队,从《泰山志》《岱下民俗考》等地方文献中扒梳记载,走访泰山周边12个村落,反复演练,结合民俗学者的考证,最终确定"三揖三拜"的完整仪程:一揖敬天地,二揖敬先祖,三揖敬石魂,每个动作都有典籍或口述史佐证。
《泰山石敢当宝诰》的创作更费功夫。每一句都代表了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历史渊源,既保留"镇百邪、压灾殃"的传统意涵,又用白话注解让现代人读懂其中的敬畏之心。2025年正月初十的祈福现场,当80多岁的何树华老先生领着50多位老中青三代人完成整套仪式时,李船五作为活动策划者和《泰山石敢当宝诰》的诵读者,忽然明白:守正,就是让传统在代际接力中自然生长。他倡议把中国传统的“石头节”和“石神日”正月初十这一天确定为泰山石敢当的生日,并主导第一次的诞辰祈福活动,自此成为泰安新民俗的起点。
创新:让老符号走进新生活
"年轻人不爱听老故事?是我们没找对讲故事的方式。"李船五担任文化顾问的泰山石敢当文化园,藏着他对"活化传承"的理解。这里没有高冷的展柜,取而代之的是"可触摸的文化":游客能行走在巨石八卦阵里,亲手抚摸女娲娘娘炼石补天遗留下的那块灵石;在全球仅见的泰山石敢当大店里,扫码就能收听"石敢当传说"的有声故事,让"敢为人先"的精神有了画面感。在泰山文化国际青年修学营里,来自十几个国家的50多位青年在《飞越泰山》的4D影院里持续尖叫。
他的创新不止于此。2024年五一假期,他邀请泰安市古琴协会在文化园举办公益汇演,古琴曲《广陵散》与泰山石敢当传说交织,让游客在传统文化的沉浸体验中感受精神共鸣。更具前瞻性的是,他将目光投向元宇宙领域,计划通过数字技术让石敢当文化跨越时空传播。这些实践印证了他的理念:当"石敢当"从书本里的名词变成可参与、可感知的体验,传统文化便有了自然生长的活力。
筑基:让老遗产立起新框架
非遗的长远传承,离不开体系化的支撑。李船五常对团队说:"泰山石敢当不只是一块刻字的石头,它承载的是华人对'担当'的集体认同。"基于这一认知,他在敢当殿内设计的泰山石敢当民俗文化专题展区,用实物与故事串联起泰山石敢当在海内外的传播脉络——从新加坡的街心公园到旧金山的华人社区,每一处石敢当石刻都成为文化认同的见证。这种从"地方民俗"到"民族精神载体"的认知提升,正是他在学术实践中沉淀的深刻洞见。
李船五的工作没有传奇,却让"泰山石敢当"从书本里的名词,变成了可参与、可感知、可传承的文化生命体。他用实践证明:非遗的生命力,从不在"复古"的执念里,而在对历史的敬畏中,在对当下的回应里——这正是一位传脉者最朴素的坚守。正如他在泰山石敢当民俗文化研讨会上所说:"我们守护的不是石头,而是刻在石头上的精神,是每个中国人心里的'敢当'。"
赞李船五传承泰山石敢当文化
岱下深耕数十春,石魂文脉系其身。
寻踪故纸厘仪轨,叩户耆老复原真。
园启新声传拓片,节逢初十聚青春。
敢当精神凝四海,一锤一凿见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