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 两济公
◎图文 姬哥
暮春五月,竹博园开元酒店的晨光里,丰盛的早餐还留着暖意。我搭上顺风车,与那片竹海暂别,高铁载着思绪驶向杭州。
这座城于我,是跨越半世纪的牵挂——1966年8月,我初踏这片土地,此后因工作、因游历,无数次往返,却独独与雷峰塔缘悭一面。而今,既为圆多年夙愿,更为探望初来此地工作的外孙女,心中满是期待与忐忑。
雷峰塔静立西湖南岸,如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守着千年烟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吴越国王钱俶为贺黄妃得子,筑起“黄妃塔”,后因雷峰之名远扬,世人便以雷峰塔相称。
明嘉靖年间,倭寇的战火焚毁了塔檐木结构,只余砖石孤芯;至1924年9月25日,历经风雨的古塔轰然倒塌,只留“雷峰夕照”的残景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流转。直到2002年,新塔拔地而起,71.679米的身姿融合钢结构与铜瓦,电梯与楼梯交错,壁画佛像生辉,将历史与现代编织成绝美的华章。
说来也巧,我姓姬,在单位任电气工程师,同事们因天津方言的独特韵味,总把“姬工”唤作“济公”。此番来杭,孩子笑着告诉我,雷峰塔对面的净慈寺有座济公殿,这“假济公”与“真活佛”的相遇,倒成了此行最有趣的注脚。
遥想济公“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洒脱模样,他济世救人、嬉笑怒骂的传说在江南家喻户晓。踏入净慈寺,古刹的钟声袅袅,济公殿内,那尊塑像仿佛带着几分狡黠笑意,让人不禁想起他“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不羁。
我立于殿前,恍惚间似与这位传奇人物隔空对话,他或许会打趣我这“同行”,又或许会讲讲当年在西湖畔惩恶扬善的故事。
此行最难忘的,是浙江人的温情。定制师祝虹霞总为游客精打细算,电话那头的声音满是热忱;逸泊酒店的叶经理如家人般贴心,事事有回应;瘦小的女网约车司机,咬着牙帮我搬运行李;迷路时,陌生女士转身为我们引路;雷峰塔的工作人员,见我们年事已高,轻声提醒:“走累了,随时找我们叫景交车。”这些细碎的善意,如西湖的涟漪,一圈圈荡开,暖了人心。正如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裕起来的浙江人,将善意化作春风,吹遍杭城的每一个角落。
离开杭州时,雷峰塔的塔影倒映在西湖碧波中,净慈寺的钟声还萦绕耳畔。我知道,这座城的故事,早已与我的人生交织,而那未曾谋面的“真济公”,那无数温暖的陌生人,都成了我记忆里最珍贵的风景。
感谢朋友们一路想随,姬工——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