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文/洛鸣
在我的生命长河中,父亲是无可替代的灯塔,他的言行举止,深深烙印在我灵魂深处。我的记忆始于1958年的一场车祸。父亲时任洛阳市政府秘书,全家乘坐苏联产华沙牌汽车出行时遇险,所幸平安。这场意外成了记忆的开端。
后来迁居郑州,我深夜突发高烧,父亲仅穿内衣便抱起我狂奔医院,母亲紧随其后。医生说再晚一步便有危险,此后每逢我发烧,父亲总格外紧张。
1960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匮乏。我在省级幼儿园常以胡萝卜为食,父亲省下半个馒头让母亲带给我。那年代,这半个馒头盛满深沉的爱,我让母亲吃,她却不舍得。
父亲不仅关怀我的生活,更注重品德教育。他孝顺爷爷,常说“家风是财富,家教是灵魂”,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学会了尊老爱幼、诚实守信。
1968年我渐长,父亲偶尔带我去办公室。看他泡茶、读报时专注严肃,阅后便在信纸上奋笔疾书,时而沉思时而书写。那时我便憧憬着长大后像他一样工作,没想到后来竟真的实现了。
1973年父亲工作调动,全家迁回洛阳,他先后在市政府生产指挥部、商业局担任领导,总是起早贪黑。我转入洛阳市27中,下乡前,父亲特意让我学了针灸,为服务贫下中农打下基础。
1975年高中毕业后,我响应号召下乡当赤脚医生。一个冬夜,看守生产队白菜归来吃面时,麦场突然失火。我端盆冲向火场,却被浓烟熏晕,醒来已在医院。父亲急得四处奔波,让姑父开车去医药批发部取来红霉素针,才把我从鬼门关拉回。
1976年,因服务百姓表现突出,经白马寺公社推荐,我进入洛阳市卫校医师班学习,从此踏上救死扶伤之路。父亲常教导我:“要想病人所想,把病人当亲人,才能做好这份工作。”我始终铭记践行,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1979年,父亲在上海学习。他曾说“机会对每个人都一样,关键在把握,它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年公安局招法医,我果断抓住机会,成功录取。父亲得知后赞许道:“这次机会把握得好!”
在公安技术鉴定岗位的几十年里,父亲的叮嘱始终是我的坐标。解剖台的细节、案卷的数据,都承载着生命重量与正义嘱托。曾有疑难案件让我连续三天三夜泡在实验室,累到伏案打盹时,梦里都是父亲“宁肯让人说咱无能,也不能办错案件”的教诲。最终凭精准鉴定锁定真凶,面对受害者家属的谢意,我懂了“干一行爱一行”不是空话——是显微镜下对真相的执着,是解剖刀上对生命的敬畏。那些年见过太多悲欢,更明白法医的笔是为逝者言、为生者权。每当遇到难题,总会想起父亲伏案时的专注,那份对工作的虔诚早已化作我的职业本能。经手的上千起案件无一失误,这不是天赋,是父亲“精益求精”四字刻在心里的分量。
退休时整理满盒荣誉,才发觉自己早已活成了他期待的样子——正直、担当,把每份责任都扛得稳稳的。父亲一生正直善良,是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坚持学习、写日记,累计六十多本几十万字。习近平主席作报告时,他总会认真聆听、记录心得。这份敬业让我由衷敬佩。
2017年父亲九十大寿,我为他唱《父亲》,唱到“我的老父亲,我最亲爱的人”时,他热泪盈眶,过后说生日宴很满意,见到远道而来的亲戚满心欢喜。退休后他仍心系百姓,服务八年,撰写十本书记录人生感悟,最后一本《鲐背之年》的书,名还是我题写的。
父亲93岁时安详离世。临终前,他回忆起见到毛主席、刘少奇等往事,欣慰地说晚年幸福,夸我孝顺,每年生日都办得尽心。如今父亲已离开五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与教诲从未远去。他是我人生的灯塔,让我懂得责任、担当、孝顺与奉献,给予我勇往直前的勇气。这就是我的父亲,平凡而伟大,永远活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