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务导向到价值创造:
食用菌科研单位转型的范式重构与路径创新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摘要
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的双重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正经历从“任务导向”向“价值创造”的范式转型。本文以省级食用菌科研单位为研究对象,基于科技哲学的“价值共创”理论与创新经济学的“三螺旋模型”,构建“研产融”三位一体的转型框架,系统探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同机制、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的耦合路径、学科纵深与产业广度的融合逻辑。研究表明,食用菌科研领域的转型需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共生,其核心在于建立“基础研究筑底、应用转化赋能、产业融合拓界”的动态平衡体系。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农业科研单位“价值创造”的四维评价模型(科学、经济、生态、文化),并为同类机构转型提供可迁移的范式参考。
关键词:科研范式转型;价值创造;食用菌研究;创新生态;科技成果转化
一、引言:范式转型的时代必然与理论意涵
(一)时代语境:从“象牙塔”到“价值场”的转向
我国食用菌科研单位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真菌分类学、栽培工艺学、菌种育种学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形成了以“课题完成度、论文发表量、专利授权数”为核心的任务导向型科研范式。这一范式在特定历史阶段支撑了产业从“经验种植”到“科学栽培”的跨越,推动香菇、平菇等传统品种亩产提升300%,羊肚菌、金耳等珍稀品种实现人工驯化突破。
然而,随着《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与“科改30条”等政策的出台,科研评价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从“对论文负责”转向“对价值负责”,要求科研活动既要筑牢学科根基,又要回应产业需求;既要产出学术成果,又要创造经济价值。这种变革在食用菌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兼具“基础研究长期性”(如地方特色真菌系统发育研究)与“应用转化即时性”(如菌包病害防治技术)的交叉学科,其转型本质是解决“科学探索的未知性”与“产业需求的确定性”之间的矛盾,构建“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共生体系。
(二)理论意涵:价值创造的多元维度与协同逻辑
从科技哲学视角看,“价值创造”并非简单的“技术变现”,而是科研活动与社会系统的深度耦合。在食用菌领域,其内涵至少包含三重维度:
- 科学价值:真菌资源库建设、物种演化规律探索等基础研究,构成人类对微生物世界认知的知识增量;
- 经济价值:栽培技术优化、功能成分提取等应用研究,通过产业转化形成生产力;
- 生态价值:菌糠循环利用、林下栽培模式等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这三重价值的协同,需要突破传统“线性转化”思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构建“网络协同”范式——基础研究为应用转化提供“技术基因”,应用转化为基础研究注入“问题意识”,产业需求反向塑造研究方向,形成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二、转型的核心矛盾与范式重构:基于“三重张力”的理论分析
(一)价值维度的张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资源分配困境
食用菌科研的特殊性在于,基础研究(如真菌基因组解析)与应用研究(如栽培环境调控)共享实验室、人才、经费等核心资源,但二者的价值实现周期存在数量级差异:一个地方特色真菌新种的发表可能需要5-10年,而一项菌包灭菌工艺的优化3个月即可见效。
任务导向型范式下,资源分配往往向“短期可见成果”倾斜,导致基础研究“边缘化”——某省级研究院数据显示,近五年真菌分类学课题占比从25%降至8%,地方特色菌种资源库建设经费年均缩减12%。这种失衡不仅削弱学科根基,更导致应用研究成为“无源之水”——缺乏对菌种遗传特性的深层认知,栽培技术优化只能停留在“经验改良”层面,难以实现突破性创新。
(二)制度维度的张力:政策刚性与市场弹性的适配难题
科研单位作为兼具“公益性”与“市场性”的特殊组织,面临政策规范与市场规律的双重约束。一方面,国有资产处置、收益分配等政策要求“程序合规”,如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需经过严格的评估备案程序;另一方面,市场合作需要“灵活响应”,如企业对菌包病害防治技术的需求可能要求24小时内提供解决方案。
这种张力在食用菌技术转化中表现为“三难”:技术定价难(微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风险分担难(企业担心技术效果,科研单位担心成果泄露)、利益分配难(传统“固定比例分成”难以适应不同转化阶段需求)。某案例显示,一项灵芝多糖提取技术因“评估周期过长”错失与保健品企业的合作窗口期,最终转化延迟2年。
(三)主体维度的张力:科研人员的“身份焦虑”与动力困境
任务导向型范式下,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高度依赖“学术指标”,形成“重论文、轻转化”的行为惯性。而价值创造要求科研人员兼具“科学家的严谨”与“创业者的敏锐”,这种角色转换面临三重障碍:
- 能力障碍:缺乏市场分析、商务谈判等技能,某调查显示85%的食用菌科研人员“不知如何与企业沟通技术需求”;
- 制度障碍: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模糊,“多劳不多得”现象普遍;
- 心理障碍:担心“搞转化影响职称评审”,存在“学术纯洁性”的认知误区。
三、“研产融”三位一体:转型的框架构建与机制创新
(一)价值协同机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双轮驱动”
构建“基础研究特区+应用转化特区”的分区管理模式,通过资源隔离实现价值协同:
- 基础研究特区:聚焦真菌系统分类、菌种资源保育等长周期研究,采用“非量化评价”(如5年周期考核),经费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省级专项,不与短期转化收益挂钩。以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为例,其建立的“真菌资源库”保存2.6万份菌株,虽短期无直接收益,却为“沪农灵芝1号”等品种培育提供了核心材料,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
- 应用转化特区:针对产业痛点开展技术研发,采用“市场导向评价”,经费来源于企业委托与转化收益,实行“项目制管理”。如针对菌包污染率高的问题,组建“快速响应团队”,48小时内提供检测方案,形成“技术诊断-方案输出-产品配套”的闭环服务。
两者通过“人才双聘”实现联动——基础研究人员参与应用项目的“技术溯源”,应用研究人员为基础研究提供“产业问题清单”,形成“基础反哺应用、应用牵引基础”的良性循环。
(二)政策市场耦合机制:从“制度约束”到“创新赋能”的突破
以“政策底线为边界,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三类转化模式:
1. 职务成果单列管理:参照青岛“科改试点”经验,对食用菌技术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科研单位保留所有权,科研人员获得“自主转化权”,收益分配比例最高可达70%。这种模式解决了“审批流程长”的问题,某羊肚菌育种技术通过此模式实现3个月内完成企业授权;
2. 分段付费机制: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设计“技术验证-效果付费-持续分成”的三阶模式:企业先免费获取技术资料,验证有效后支付入门费,投产后按销售额分成。此模式在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推广中,使企业签约率提升40%;
3. 知识产权证券化:对成熟度高的技术(如智能化菇房控制技术),通过“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质押”获得金融支持,实现“技术价值提前变现”,破解科研单位“有技术无资金”的困境。
(三)主体激励机制:从“要我转化”到“我要转化”的跨越
基于“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构建多元化激励体系:
- 收益激励:实行“阶梯式分成”——转化收益50万元以内团队分60%,超过部分分70%,核心成员可获团队份额的50%,形成“多劳多得”的清晰预期;
- 发展激励:将转化贡献纳入职称评审“直通车”,获省级以上转化奖项者可破格晋升,破除“唯论文”的单一标准;
- 保障激励:推行“双轨制身份”——科研人员可保留事业编制开展转化活动,3年内允许“回岗”,消除“试错恐惧”。
某省级研究院通过该机制,使技术转化参与率从15%提升至60%,科研人员人均转化收入增长200%。
四、实践验证:转型的典型案例与范式价值
(一)福建模式:种质资源的“三级开发”与价值释放
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所构建“基因资源-原种授权-商品种推广”的三级开发体系,实现资源保护与价值创造的统一:
- 基因资源库保存野生真菌菌株1.2万份,聚焦系统发育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支持;
- 原种通过“芯片溯源+专利许可”模式授权企业生产,按产量收取1元/公斤技术费,年收益超300万元;
- 商品种采用“3代退化设计”,确保农户持续复购,年销量突破500万袋。
该模式的核心在于“价值分层”:基础研究层筑牢资源根基,应用转化层实现持续收益,形成“资源-技术-产品”的价值闭环。
(二)青岛经验:“菌光互补”的产业融合与生态价值
青岛农科院创新“光伏棚顶+食用菌种植”的立体模式,实现“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三重统一:
- 科学价值:探索“光-菌-碳”耦合机理,发表多篇SCI论文;
- 经济价值:13㎡光伏菇房年发电1.2万度,产菇1.5吨,综合收益超2万元,较传统种植提升200%;
- 生态价值:菌糠作为光伏板清洁材料循环利用,降低农业废弃物排放30%。
这种模式突破了“技术转化”的狭义认知,将科研活动延伸至产业生态构建,彰显了价值创造的多元维度。
五、结论与展望:迈向价值创造的新范式
(一)核心结论
食用菌科研单位的转型不是对任务导向型范式的否定,而是在更高维度上的超越:
1. 价值创造是“科学探索-技术创新-产业转化”的系统工程,需构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政策与市场耦合、科研人员与产业主体联动的生态体系;
2. 制度创新是转型的关键突破口,通过产权改革、激励机制设计等,可破解“转化动力不足、风险分担不均、价值分配不清”的核心难题;
3. 食用菌领域的转型经验具有普适性——对于兼具“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双重属性”的农业科研单位,需立足学科特性设计差异化路径,避免“一刀切”式改革。
(二)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食用菌科研单位的价值创造可向三个维度深化:
- 学科交叉维度:融合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开展“基因编辑育种+智能环境调控”的跨学科研究,突破传统技术瓶颈;
- 产业生态维度:构建“科研单位-生产企业-金融机构”的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资本、市场要素深度融合;
- 全球治理维度:依托“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推广中国食用菌技术标准,将科研价值转化为国际话语权。
从任务导向到价值创造,不仅是科研单位的转型,更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唯有坚守“科学底色”、回应“产业需求”、创新“制度供给”,才能在这场范式变革中实现从“知识生产者”到“价值整合者”,从“技术供给者”到“生态构建者”的跨越,最终实现科学价值与人类需求的和谐统一。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