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衣歌大我 掘井引清流
——访泸州市诗词学会首届会长杨正康先生
作者:孙孝莲
策划:李腾双
制版:春到百草原
杨正康简介
杨正康号丹山散人,生于1942年农历二月初八。
1967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先在茂县阿坝州制革厂劳动锻炼,后再分配到松潘县,在热务区教过近一年书。后调县上,先后在县体委、县委宣传部、县委办公室工作。在此期间,为宣传黄龙寺风景名胜区、开展初期开发规划,做过具体工作。经历过松潘、平武6.8级大地震,并在震中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一年多时间。
1982年9月调回家乡叙永县工作,曾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县长、县委书记。1990年调泸州市政府任副市长,2002年调市人大任副主任,2005年退休。
泸州市诗词学会创始人、原会长、全国市长书画院院士,曾任泸州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一、藏区工作夯基础
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杨正康先生出生在叙永县东城,一九六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于一九六七年分配到阿坝州,在茂县阿坝州制革厂劳动锻炼三年后,再分配到了松潘县。从此开启了杨正康先生不平凡的诗意人生之旅。杨正康先生六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跟老师学书法、学传统诗词、背《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了解初级的天文地理、日月星辰、日常礼仪、伦理道德等。到了藏区,所学皆派上用场,杨正康先生曾被分配到当时尚未通车、从县城需徒步三天的热务区中心校的戴帽子学校当了一年多只有七个学生的藏区中学教师。数学、代数、物理、地理、化学、体育等科均由杨正康先生一人授课。同时其他老师有事,还代着间插上小学复试班的部分课程。之所以叫戴帽子中学,是因为那里是区中心小学校区(无中学),七个上初中的学生组成一个中学班,谓之“戴帽子”。
戴帽子学校是纯藏区,气候恶劣,条件艰苦,自然风光却出奇的好。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在风光旖旎的天然美景中徜徉,在质朴的民风中感悟,一样会激发创作热情和灵感。杨正康先生在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把生活的艰苦,藏区的贫瘠、文化的匮乏、民风的淳朴、地域的差异、纯粹心性化作笔下的涓涓细流,成就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首首抒怀感事的古诗词。杨正康先生能文能武,不仅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写一手好文章好诗词,还是藏区不可多得的篮球高手,也拉得一手动听的二胡。他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所在学校的篮球队队员。那时的他年轻帅气、才华横溢、斗志满满,在松潘的工作经历相当丰富,成就斐然。
杨正康先生在松潘县体委、宣传部、县委办公室工作过,写过不少散文、诗词、公文类稿件。参加过县体委的组建,参加过松潘、平武6.8级大地震的震中救灾工作,他被黄龙的风景和人文历史吸引,对黄龙景区前期的宣传和开发规划做过不少工作。当时的县委书记方竹明(藏族)很支持他对黄龙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考察、宣传工作,曾对他和驾驶员说,“只要我不用车,杨正康就可以用。”(当时整个县委机关只有一辆北京212越野车)他写过《千层碧水走黄龙》《黄龙庙会踏歌来》等宣传黄龙景区的文章,分别发表在《四川日报》《岷山报》。他还写过报告文学《闪光的青春》以及宣传报导文章,发表在《四川日报》《岷山报》上。因为文笔好,文思敏捷,杨正康先生被省上领导安排到成都一宾馆,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指定写作,专门为宣传黄龙景区撰写文章。
他撰写了《五彩湖的传说》发表在《旅游天府》创刊号上。不仅如此,他还为黄龙景区写了《过黄龙雪山观云海》《松潘县黄龙寺风景区幻灯片解说词》和多篇相关报道,为黄龙景区和松潘藏区拍摄了大量原始图片,他还撰写《关于保护黄龙景区的布告》,以松潘县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发布全县。布告划定了保护景区的范围和保护的珍贵动植物。他还多次进入景区考察,根据形状和周围景观给无名五彩池群和单个五彩池取上名字。杨正康先生还经请示县委后,带上朱宗文(县交通局局长)、刘安宁(县交通局副局长)、苟珍朗(县林业局股长)等10多人进入黄龙沟,搭起帐篷,坚持10来天,对海拔和位置进行测绘,标定具体海拔高度,并绘出了黄龙景区第一幅导游图。这些资料均保存在松潘县档案馆以及杨正康诗书个人专集《宁河草影》一书中。杨正康先生把美好青春奉献给了藏区,在藏区成为一名歌吟者,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藏区工作的近十五年时间,让杨正康先生印象深刻、念念不忘、记忆犹新,对杨正康先生诗词创作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是松潘县每年农历八月十六开始的黄龙庙会。松潘县的黄龙庙会集多个民族的文化、风物、民情于一体。藏族的佛教文化、汉族的佛教道教文化、回族的伊斯兰教、天主教文化,羌族的原始宗教等,都在庙会上集中呈现。杨正康先生热爱诗词,热衷于古诗词创作,庙会的对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那些对歌的男女老少没有固定的唱词版本,却唱得句句优美动听,余音绕梁,且句句押韵,雅俗共赏。对歌没有专人组织和发起,全是自发行为,对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广泛。对歌也没有固定的地点,山坡、集市、节日、婚嫁、田间随处可见,对歌者一人或多人。他们唱亲情友情爱情、唱婚丧嫁娶,唱家乡变化、唱心中希望,唱古老传说,唱寓言神话。杨正康先生感受到对歌的美妙,对那些即兴的歌词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觉得那美妙的歌声不仅饱了耳福,更提升了自己的诗词创作水平,那跌宕起伏的婉转唱腔,那颇具美感的唱词,那句句押韵的音韵,无一不令人陶醉。在松潘工作期间,特别是每次赶完庙会回驻地,杨正康先生都会灵感喷发,写不少诗词作品。然而,每次赶庙会,他也特别不容易,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吃饱肚子还好办,想吃啥可以买,品尝各民族尤其回汉的丰富吃食,睡觉就难了。藏区人赶庙会自带帐篷,吃住有保障。杨正康先生只能在后寺的二楼找一个角落,就着角落里的一堆干胡豆壳席地而眠,为了听到魅力无穷的对歌,积累创作素材,杨正康先生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他说,何况还有明亮的圆月,潺潺的流水,美妙的歌声伴眠呢!
说起松潘的庙会,杨正康先生的赞美之词滔滔不绝。他说松潘的庙会不仅是多民族的一种文化交流,也是一次大型的物资交易,还是青年男女以歌传情的联姻方式,更是一场诗词歌赋的盛宴。那些身着朴素民族服装的对歌者就像是天生的诗词家,每一首歌都是一首完美的古体诗,歌词不但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押韵转韵均自然流畅、清新脱俗。他们没有接受过声乐教育,没有接受过平仄韵律的专业学习,甚至他们中很多人没有上过学,他们的唱词却句句入心、感人肺腑、音色甜美,杨正康先生前期的诗词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庙会对歌的场景和歌词。
二、回归泸州显身手
有了在藏区的工作经历,有了扎实的写作基础,再加上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更是难得的篮球高手,还拉得一手好二胡,机缘巧合,杨正康先生得到了调回叙永老家的机会,从此仕途顺畅。一九八二年,叙永县政府办公室一个秘书主动要求调往新疆油田工作,在藏区工作十多年的杨正康先生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顺利调回叙永县工作。当周正举常务副县长听说县里新调来一个大学学历的年轻人,毛笔字写得好,连个人简历都用毛笔字写成。周正举看了档案后,即叫人事局把杨正康先生留在了县政府办公室,不久升为秘书、办公室主任。至此,杨正康先生才开始近距离与周正举先生接触。周正举先生是北方人,性情豪爽,文采极好,也很爱才。杨正康先生刚回叙永,周正举就带他一起下乡查灾救灾,第一次把他带到荍田公社,那次有三户遭受洪灾特别严重。周正举即时布置了任务,要杨正康写救灾报告。杨正康先生花了一天多时间写出了救灾报告。周正举很欣赏他的写作才能,不久即把他推荐为叙永县县长。周正举先生比杨正康先生大半岁,两人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情趣相投的挚友,在长期的交流和不断了解中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工作之余,他们讨论诗词,切磋书法,相互扶持,惺惺相惜,共同进步。周正举先生担任叙永县委书记,杨正康先生担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周正举先生担任泸州市委副书记,杨正康先生接替周正举任县委书记;周正举先生担任四川省文化厅厅长,杨正康先生担任泸州市副市长。杨正康先生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热爱传统文化的心始终如一,诗词书法摄影一样没有落下。
说到杨正康先生的人生经历还真是往来无俗士,坐上尽雅客,他与同为叙永人的我国著名楹联学家、书法家和教育家,中国首位对联学硕士生导师,曾获中国楹联界最高奖梁章钜奖的余德泉先生关系甚密,时有往来交流。早在杨正康先生读中学时,就与余德泉先生一起办学校黑板报、油印报,余德泉先生比杨正康先生高一个年级,是办黑板报的负责人。余毕业后,学校办黑板报和油印报的负责人由杨正康先生接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年之久,曾是合江县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成员,被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李维嘉称为“蜀中七贤”之一,二零二一年,被评为泸州首届“五老七贤”的文伯伦先生是杨正康先生读初中和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杨正康先生学生时期的写作、书法、绘画等方面得到过文伯伦老师的悉心指导。多年后,杨正康先生与文伯伦先生关系密切,亦师亦友。读高中时,杨正康先生被有的同学戏称为“小文伯伦”。
三、诗词学会传薪火
二零零五年,杨正康先生在泸州市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当时的市政协副主席张婉萍多次找到他,建议由他竖起泸州市的吟旗,成立独立的诗词学会。并反复分析多年后诗词将面临的诸多问题,说明成立诗词学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总结出只有把原泸州市诗书画院的诗词部分从诗书画院分离开来,诗词才能发展壮大,更好地传承创新。在张婉萍女士的盛情邀请和谢守清老师的多次建议下,杨正康先生于二零零五年五月二十七日成立泸州市诗词学会并任会长,在学会副会长鲁功洲的提议下,于同年年底又成立诗词学会“中青年组”。泸州市诗词学会的成立和中青组、女子诗词组的组建,在全国诗词界趋于领先地位,名气很大。泸州市诗词学会的成立意义非凡,一是把诗词学会这块阵地占领了,在全省的市级城市遥遥领先。二是把全泸州市中小学生参加的“屈原魂”诗词大赛开展并坚持下来。这一赛事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和轰动,“屈原魂”诗词大赛成为泸州市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三是泸州市诗词学会成立后,县区的诗词组织如雨后春笋一般,相继成立并壮大。很多乡镇也成立了诗词组织,如当时十分有名的“野菊吟”诗社、“宝光诗社”、“山翁诗社”,泸州诗词界很有影响力的“云溪六子”,叙永坛厂九校等。尤其是“屈原魂”诗词大赛赛事盛况和深远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阳光卫视、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都作过相关报道。
诗词学会的创作队伍越来越壮大,各类有关诗词的活动越来越多,为了做好诗词学会的工作,杨正康先生放下身段,虚心向老前辈请教,得到泸州诗词界谢守清、王德宗等老前辈的指导,杨正康先生的诗词技艺突飞猛进。退休后的他,不但扛起了泸州市诗词学会的大旗,也开启了他的诗性生活,他做的一切都与诗词学会的发展和传承相关。诗词学会的办公场地、活动经费、诗词培训、诗词大赛,诗词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每季度举办一次的诗会,他都要亲自过问、亲临现场。他喜欢书法,时刻不忘陈天啸等老前辈倡导“自撰自书”的江阳书风;他喜欢摄影,连八十大寿自费出版的《光影探索》中每一张摄影图片都题上了诗词。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是诗家、书法家、摄影家,在出版《光影探索》时不忘当初成立诗词学会的初衷,不忘提携后辈,把选入《光影探索》中图片配诗的机会留给学会酷爱诗词的同仁和晚辈们题写,并把所有祝贺《光影探索》出版发行的贺诗,配上作者简介和照片印在书里。他是市上的老领导,官至泸州市副市长;他是全国位数不多的市长书画院院士;他曾是泸州兰草协会会长;他是泸州诗词学会创始人、老会长,在诗词界同仁和晚辈面前没有一点官架子,平易近人到如一个邻家长者。不仅如此,他还是超级模范丈夫,坚持每一年在妻子生日时,给妻子写祝寿诗。他曾因为与学会同仁和诗友去金龙寺参加首届绣球花节,由于求字的粉丝太多,没有时间陪同大家游赏而自责不已、耿耿于怀,不但事后打电话致歉,还给当天一同到金龙寺的全体同仁、诗友每人写一幅书法作品,以表自己的歉意(诗友提供书写内容)。
从泸州市诗词学会成立到二零一七年换届,杨正康老会长在诗词学会领导了整整十二年,为诗词学会的发展,古诗词的传承创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他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作为原泸州市诗词学会扛旗人,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传播人。他的诗词在《中华诗词》《四川诗词》《泸州日报》《泸州晚报》《泸州诗词》《巾露集》《怡园》《三边诗吟》等发表,他出版了集诗书画摄影为一体的《宁河草影》《光影探索》个人专集,为《泸州诗词》《巾露集》和部分泸州诗人的个人诗词专集题写书名和序言。杨正康先生一生致力于为党工作,为传统文化奉献,亲自物色接力泸州市诗词学会吟旗的扛旗人,使得诗词学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如今已八十三岁高龄的杨正康先生仍然笔耕不辍,潜心专研诗词创作技艺,潜心书法艺术的研究,仍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奉献余热。
二零二三年,笔者应邀见证了杨正康先生的收徒仪式,十一位弟子齐拜师的盛况,在当代泸州诗坛、书法界应前无古人。杨正康老会长在四川、泸州诗词界德高望重、成就斐然、有口皆碑。二零二三年,泸州市第三十二届“屈原魂”传统诗词大赛首次设立了“屈原魂”传统诗词大赛“特殊贡献奖”,杨正康先生是全市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人。人的一生,如杨正康先生的成就和口碑应是此生无憾,但杨正康先生却有一件遗憾事,他早期的两本手抄本《杨正康诗集》掉在云南回泸州的飞机上,这两本牛皮纸封面的工作笔记本诗集,从泸州、藏区、云南一路写来,既是杨正康先生生活、工作、行吟的记录,也是他前半生的人生轨迹缩影,然而,时过境迁,诗集已无从寻觅,一千余首诗词手稿遗失,笔者尚且唏嘘不已,何况杨正康先生自己。
杨正康先生从泸州市副市长到诗词学会会长,从分管农业、救灾、扶贫工作等到播撒传统文化星火,他用以身作则、躬身实践诠释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问及对诗词学会的未来和期望,杨正康先生笑答:“吟旗不倒,文脉不绝,明天会更美好”。
杨正康先生绝句选五十首
过古北口
一
车过雄关外,缅思烽火台。
君王为一笑,四处起尘埃。
二
刚到京城界,忽现古长城。
明月蓝天里,坐地听蝉鸣。
坛厂行
路烂心情好,阳光伴我行。
鸡鸣三省地,处处涌诗情。
书房读帖习画有感
风燕翔林外,晴鸠唤雨前。
吾庐虽狭小,书画即休闲。
自责
翻山越岭访贫困,烈日当头心里寒。
愧对乡村穷百姓,为官枉自几多年。
重阳节致谢老守清
泸阳大地菊花开,不畏风霜任剪裁。
历尽艰辛人未老,一跤跌出万诗来。
读王德宗老师《求是集》
连天酷暑夏尤长,捧读华篇近小窗。
品到一轮秋月句,沛然心底起新凉。
农民工礼赞
春晖送暖百花娇,外出民工势若潮。
纵使晴阴多变幻,迎头直上不弯腰。
“龙马情”第三届重阳诗会
满室歌吟满室香,诗情激越荡双江。
骚坛又识新朋友,同声共唱庆重阳。
喜住西昌小巧山庄
清澄邛海月如霜,好个泸山大气昂。
小巧山庄才一夜,归来总是忆仙乡。
登泸山观地震碑林
山腰已见群猴戏,更踏云阶入雾深。
作证碑文含泪读,大灾造海惠黎民。
阿坝草原见摩托牧羊
涂红抹绿色分明,百态千姿一望清。
只见群羊摩托赶,藏獒懒卧价偏增。
雨中游庐山
云遮雾罩上庐山,冷雨霜风刺骨寒。
仙洞险峰何处是,茫茫湖面不扬帆。
宴客旋转餐厅听谢老守清谈诗
天星流火坠青空,彩映长沱飘曳中。
论道谈诗惊四座,千杯不醉一仙翁。
聚达州
秋高气爽到南江,溶洞珍奇木耳香。
光雾山中留美意,红枫片片入诗行。
聚乐山
鹃花时节聚嘉州,再上峨眉喜共游。
竹叶青茶香肺腑,谈天说地水边楼。
聚泸州
萦回天地两江行,虽是无官却有情。
恰似当年田坎上,相逢总是问农耕。
聚宜宾
退休余热不时生,喜与同行上翠屏。
共忆支农辛苦事,难忘竹海弟兄情。
致刘和壁君
荷塘月色映丹山,情接濠江日月潭。
泼墨人生歌不止,夕阳已照铁炉滩。
苗乡巨变
一
岩崩泥石势汹汹,夺命毁房添困穷。
眼下山坡披绿翠,一天明媚乐融融。
二
几番进出几番忧,路入苗乡险不休。
欣见村村通大道,凤凰坪下放歌喉。
三
路远泥泞上学难,危房破桌讲台残。
如今喜入明堂坐,无限春光满杏坛。
友邀茶叙
月下春风荡碧波,云中漫步对长沱。
沉浮碗底由人品,但启心扉信任多。
题《泸县古今吟》
玉蟾郁郁古风歌,龙脑沉吟雅咏多。
竟吐芳华成一集,云天唱彻撒江河。
登螺髻山
云端发髻展千娇,洗笔龙潭墨浪高。
历险方能增胆识,神清气爽听松涛。
注:普格县螺髻山上一景曰:黑龙潭。潭中水墨黑,而流进流出之水均清彻透明,奇也。
看“神六”发射成功电视直播
神州自有飞天梦,再送龙人上太空。
举国今朝同把盏,嫦娥更约早相逢。
国诗说
一
残荷叶败看凋零,水下莲根正育英。
渡过秋冬阴暗日,来年春到一池青。
二
荷塘缺月酒犹酣,痛叹诗词位不端。
欲正名声须尽力,春风已至缙云山。
过三峡后遇雨
半江风雨逞凶狂,浪打游船水进舱。
四顾迷茫天作险,心平处处有阳光。
康定然提寺
神羊蹄印古华章,六百春秋写雪霜。
大寺然提依贡嘎,一泓圣水照天光。
再上云锦山
重来此地访烟霞,笔底行云句亦佳。
况是梨花香四野,更分春色到田家。
再访黄龙寺
穿云破雾过林丛,七色彩池收眼中。
又踏当年开发路,飞身寻梦上黄龙。
登苍山观洱海
苍山月有星辰伴,洱海风推破浪船。
世事如烟求甚急,清茶老窖品林岚。
邛海泛舟
风情月色小渔村,水半空灵酒半醺。
愿共青鱼波上跃,轻舟逐浪话浮沉。
夏游云南腾冲
千年古道走边关,万载火山热海宽。
古塞城中多美景,欢歌一路震晴峦。
致都江堰遭受地震灾害亲友
房坍物毁盼不回,振作精神抑大悲。
应庆青山松柏在,举杯邀月我相陪。
亚龙湾渔村品海鲜观明月
渔楼斜倚听涛声,邀品海鲜话友情。
梦里依稀追浪去,一路欢歌共月明。
溪口妙高台
一石如磐卧坝中,浮云轻掠壁间松。
枭雄起落寻常事,寂静台前月照空。
登黄山
阳春三月上黄山,跛脚攀登岂畏难。
怪石奇松探一绝,艰辛识得苦中甜。
二00八年樱花诗会
何辞地震与天寒,依旧芳花共一园。
更喜神州消积雪,春风朗日遍人间。
京城喜寻好友
几番寻找几番空,问遍川西已计穷。
地震无情毁住所,心诚得见在京中。
樱花诗会
大地春回雨雪消,樱花树下聚诗豪。
人间多少悲欢事,涌入心田作浪潮。
夜宿丹山“有风来”宾馆
2024年7月12日晚,厚杰约聚叙永丹山"有风来"宾館,酒足饭饱,门前池边小憩,一弯镰月高掛天上,映身池中。俯瞰山下永宁县城,灯火璀璨,映照家乡夜空。景色之美,让我心潮澎湃,难以言表。数拙句涌进胸间,记以自慰。
丹山镰月落池中,灯火满城映碧空。
爽爽凉风人自醉,翩翩联想紫霞峰。
清溪古镇二首
一
鲜花掩映木挪楼,汩汩清泉石上流。
木耳平菇香满镇,车行百里一回头。
二
清溪古镇久悠悠,细水清清街上流。
木耳香菇香满路,云中壁立木高楼。
七月八日雷雨中感赋
风狂雨暴复雷呜,一夕无眠到五更。
亟想当年田坎上,正同父老议灾情。
贺党百年华诞
百年耻辱百年艰,落后贫穷民极难。
百年开创新世界,扬眉吐气立地天。
赞扶贫工作
铁划银钩说地天,脱贫克难意志坚。
神州处处展新貌,巨笔浓浓写史篇。
赞白衣天使
雨雪交加瘟疫狂,方仓雷火战旗扬。
不怕牺牲受苦累,奋发齐心血性强。
赞社区干部
封城锁地战瘟忙,团结干群众志强。
黑夜白天勤查漏,添砖垫瓦士气昂。
孙孝莲,1965年出生,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泸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吟诵专委会主任,泸州市诗词学会吟诵专委会主任,龙马潭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有个人专辑《听荷斋心语》《听荷斋吟草》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