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青神——慈姥溪之战》
作者:唐小虎
2025年7月11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往日骄阳似火的天空被昨夜一场倾盆大雨彻底洗涤,呈现出难得一见的清新与明媚。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的芬芳,阳光透过薄云洒落,为大地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色。在这样美好的清晨,我与两位同事祝明亮、陈保飞一道,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驱车前往刘家场(今青神县瑞峰镇)渡口,试图寻觅74年前那场决定青神命运的慈姥溪战斗的点点滴滴。
慈姥溪,这条静谧流淌的溪流,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盘卧于青神城西9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它地处瑞峰镇岷江东岸,背靠巍峨的龙泉山脉,地势险峻异常,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青神横渡岷江的三大渡口之一,这里见证了太多历史的沧桑巨变。
1949年12月15日,那是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军二十八师八十二团在林浩率领下,自井研金峰寺出发,向青神慈姥溪疾速挺进。当日下午2时许,先头部队一个营的勇士们突破敌军层层封锁线,历经千难万险,终于率先抵达慈姥溪,后续部队紧跟其后。令人动容的是,当村民们得知这支队伍是来解放青神的解放军时,当地十余户农户毫不犹豫地主动腾出房屋,热情地安顿部队。短短数小时内,军民之间就建立起深厚的信任与默契,这份鱼水情谊至今仍被当地百姓津津乐道。
然而,战斗的号角很快打破了这份短暂的宁静。部队尚未完全隐蔽妥当,敌机的轰鸣声便已划破长空。“那些敌机飞得极低,几乎擦着山顶的树梢盘旋,在慈姥溪山岩上空来回扫射。”86岁的王子柱老人回忆时仍心有余悸,他颤抖着声音描述道:“机枪'哒哒哒'地疯狂扫射,炸弹爆炸的巨响与解放军还击的枪炮声交织在一起,震得整个山谷都在颤抖!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空袭中,一位年轻的战士因来不及隐蔽,不幸壮烈牺牲,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慈姥溪桥边,直到前些年才迁至烈士陵园。叫什么名字,我不得而知。”
经过短暂而紧张的休整,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们立即投入到战斗准备中。他们在河岸线上争分夺秒地开挖战壕,连夜构筑起坚固的战斗工事。这些凝结着钢铁意志的战斗掩体,次日清晨便被早起劳作的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今,这些见证历史的战壕早已湮没在现代化的柏油路面之下,但那段峥嵘岁月永远铭刻在青神人民的心中。
为了摸清对岸敌情,解放军偶遇赶场归来的村民黄梓良。当被问及"对岸有多少敌人"时,这位朴实的农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多,就几个乡丁!"这一关键情报犹如黑暗中的明灯,极大地坚定了指挥部的进攻决心。
1949年12月16日凌晨5点,随着一颗红色信号弹划破黎明的夜空,总攻正式打响。因岷江水深面宽,强渡需木船护航,当地群众便主动将自家的打鱼船支援给解放军,有的船只因涨水沉入江中,解放军一支队伍不顾寒冷跳入刺骨江中,打捞沉船护送战友渡江,另一支队伍作掩护。五只满载着解放军勇士的渡船如离弦之箭,在夜色的完美掩护下,劈波斩浪直扑对岸。驻扎在刘家场上的敌军从梦中惊醒,凭借占据的有利地势,负隅顽抗,妄图阻止解放军进攻。河岸上枪炮声四起,火光冲天。经过激烈战斗,凌晨7点,解放军吹响了冲锋号角,在英勇的解放军喊杀声威慑下,本就士气涣散的敌军魂飞魄散,纷纷抛下武器仓皇逃窜。渡江部队乘胜追击,以雷霆之势直捣国民党青神守军老巢,最终与大部队胜利会师。这场漂亮的歼灭战共毙敌千人。至此,青神宣告解放,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终于迎来了新生的曙光。
惊闻这段历史,我们三人陷入无限沉思之中,深深感叹: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
2025年7月13日于青神

个人简历
唐小虎,酷爱文学。曾有小稿见诸《嘉洲文艺》等杂志;喜爱散文、歌词创作,与音乐走廊合作之歌曲《锦绣青神》、《相知相守风雨同舟》、《南方的雪》等广为传唱。被百度音乐、MVBOX、酷狗等音乐平台收录其中。多篇散文作品被省、市级多家自媒体平台采用;如《天下太平 人皆向往》、《青神之夜》《汉阳时光:一捧江水 半轮诗月》、《桂花香溢 岁月沉香》、《“东方明珠”之印象.白果》等。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