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无情,人间有爱
—— 贵州榕江抗洪救灾有感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水,水,水!” 在天地之间,这仿佛成了贵州榕江近日唯一的呐喊。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如一头愤怒的野兽,瞬间吞噬了这座原本宁静祥和的小城。曾经的街道,变成了汹涌的河流;曾经的家园,被浑浊的洪水淹没。房屋在洪水中摇摇欲坠,人们的脸上写满了恐惧与无助,榕江在洪水中痛苦地挣扎着。
然而,当黑暗降临,总会有光出现。在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中,无数的英雄挺身而出,他们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榕江的每一个角落。
看那冲锋舟上,救援人员如无畏的战士,在湍急的洪水中穿梭。他们不惧危险,不顾疲劳,只为了能多救出一个生命。每一次伸手,都是对生命的渴望;每一次救援,都是对责任的担当。他们的身影在洪水中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伟大。那黄色的救援服,成了洪灾中最温暖的颜色,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给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再看在岸上,志愿者们也在忙碌着。他们搭建起临时的救助站,为受灾群众提供食物、水和温暖的床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受灾群众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有人忙着分发物资,有人耐心地安慰着哭泣的孩子,有人细心地照顾着老人。他们的脸上虽然疲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温暖。那忙碌的身影,就像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爱的乐章。
此外,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了援手。捐款、捐物,每一份爱心都如同一颗颗星星,汇聚成了璀璨的银河。远方的人们,虽然不能亲自来到榕江,但他们的心却与榕江紧紧相连。这一份份跨越千里的爱,如同桥梁,连接着榕江与外界,让受灾群众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句古老的谚语,在贵州榕江洪灾中,不,确切地说,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处的灾情面前,都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灾难虽然无情,但人间却充满了爱。在这场与洪水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团结的力量。每一个救援人员、每一个志愿者、每一个献出爱心的人,都是这场灾难中的英雄。
洪水终会退去,榕江也会重新焕发生机。因为有爱,这座小城不会被灾难打倒;因为有爱,我们相信榕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榕江见证,灾难中永不折腰的中国力量。就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爱去治愈榕江的伤痛,用希望去重建这座美丽的家园。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