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区的热与静
作者/高金秀(甘肃)
七月的风裹着热浪扑进营区时,训练场的塑胶跑道正蒸腾着热气,踩上去像踩着一块巨大的暖玉。兵哥哥们的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贴在脊背勾勒出年轻的轮廓,可队列里的口号声依旧洪亮,像要把空气都震出火星子。我站在铁丝网外望着,看他们踢着正步走过洒满阳光的操场,皮鞋跟砸在地上的声响整齐划一,惊得枝头的蝉鸣都顿了半拍——这是独属于军营的火热,带着灼人的温度,却让人忍不住想再靠近些。
营区的树好像都比别处长得挺拔。白杨树顺着跑道排开,叶片被晒得发亮,风过时哗哗作响,像是在给训练的队伍伴奏;办公楼前的雪松顶着浓密的绿,把阴影投在地面,哨兵就站在那片阴凉里,帽檐下的目光比阳光更烈。有次正午路过,看见几个兵哥哥在树荫下擦枪,枪管在手里转得飞快,油污蹭在迷彩服上,像开出了深色的花。他们说话时带着笑,露出被晒得黝黑的脸颊上一口白牙,擦枪的动作却半分不马虎,指腹划过枪身的纹路,像在抚摸最珍贵的伙伴。
最热闹的是训练场。障碍赛的呐喊声、战术演练的口令声、实弹射击的砰砰声,混着此起彼伏的军号,在营区上空织成一张滚烫的网。我见过他们匍匐穿过铁丝网,迷彩服沾满泥土,膝盖和手肘磨出红痕,可眼里的光比枪膛里的火更亮;见过他们扛着圆木奔跑,汗水顺着下颌线滴进滚烫的沙子里,溅起细小的烟,却没人喊一声累。休息时,有人掏出皱巴巴的照片对着笑,有人用军用水壶互相浇水降温,水珠落在地上瞬间蒸发,留下小小的湿痕,像他们没说出口的思念。
可营区的静,比热闹更让人动心。暮色降临时,训练的喧嚣渐渐退去,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岗亭里哨兵偶尔转动脖颈的轻响。食堂的灯光亮起来,映着窗前排队打饭的身影,餐盘碰撞的脆响里,混着不知谁哼起的军歌片段,调子有些跑,却格外好听。我曾在晚饭后沿着营区外围散步,看见兵哥哥们搬着小马扎坐在操场上,有人在看书,有人在给家里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怕惊扰了这温柔的黄昏。远处的路灯亮了,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串安静生长的树。
深夜的营区是另一种模样。月光把营房的屋顶镀上一层银,哨兵站在岗亭里,枪托在手里沉甸甸的,只有偶尔掠过的夜风,吹动他帽檐上的穗子。训练场的草叶上凝着露水,远处传来隐约的鼾声,和虫鸣交织成柔软的网。可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岗哨的灯光下立刻会响起警觉的脚步声——那是醒着的守护,在寂静里绷成一根弦,把所有的安稳都护在弦的这一头。
他们说军营是座城,一半是火热的训练场,一半是安静的守望。可在我眼里,这火热里藏着最动人的坚持,这安静里裹着最踏实的温柔。看兵哥哥们在阳光下训练时,总觉得他们像一团团燃烧的火,把青春烧得滚烫;看他们在月光下站岗时,又觉得他们像一颗颗沉默的星,把责任缀在夜空。
七月的风还在吹,营区的热和静依旧交替上演。而我总爱站在那片铁丝网外,看那些年轻的身影在火热里淬炼,在安静里沉淀,把一座营区的风景,活成了最让人羡慕的模样——因为他们在的地方,连风都带着力量,连月光都透着安稳。
八一建军节快乐拥抱青春
作者:高金秀
岁月的河流悄悄漫过脚踝,人生的脚印在岸边拓得越来越深,唯有那些年轻的梦幻,还像初春的柳絮,在记忆的原地轻轻盘旋。不是他们的思维太过幼稚,而是胸腔里跳动的火焰,总在催促着未丰的羽翼——那些想要刺破云层的渴望,那些期待暴风雨的眼神,藏着比星辰更亮的执拗。
他们总在等一场洗礼。不是细雨的温柔,而是能掀动衣角、模糊视线的狂风暴雨。想象着在雨幕中张开双臂,任凭冰冷的雨珠砸在脸上,砸醒每一个沉睡的细胞。那时羽翼或许还在颤抖,却会在雷声中抖落胆怯,带着破釜沉舟的呐喊,第一次掠过云端。这便是青春的远见:不等羽翼完全丰满,就敢相信风会托举;不等阴霾自动散去,就敢用翅膀划出晴空。
他们脚下像踩着无形的风火轮,朝着生命的纵深处奔去。路上有顽石挡路,便用意志当凿子,一锤一锤敲出裂痕,直到坚硬的外壳崩裂,露出内里的光;遇着迷雾遮眼,就点亮心里的灯,哪怕微光如豆,也敢笃定方向。旁人说这是莽撞,他们却笑成朝阳——青春的魅力,本就是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种出可能的花。
当飞翔的刹那真的到来,所有的梦幻都褪了稚气。曾以为遥不可及的远方,在翅膀的扇动中渐渐清晰;曾以为不堪一击的心灵,在气流的冲击里淬成了钢。原来那些日夜描摹的未来,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藏在每一次振翅里的必然。稚嫩在某一刻突然蜕去,像蝉挣脱旧壳,留下的是带着新生温度的轮廓。
于是把青春真正插上翅膀,不再怕山高路陡。每一座山都是阶梯,每一片云都是驿站,用掌心的温度焐热希望的种子,让它在沿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风从耳畔呼啸而过,带着时代的气息,他们在气流中调整姿态,目光始终望着更高更远的地方——那里有更辽阔的天空,有更值得拥抱的明天。
这便是青春啊,带着点莽撞的勇敢,带着点炽热的执着,在岁月的长河里,划出一道最明亮的弧线。
作者简介:高金秀,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人兴趣爱好广泛,写作,论文,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剪纸,手工制作等,都是国家级一等,二等,优秀奖。公开课也比较成功,得到评委好评。在教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奖。得到大家好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教育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