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枪与话筒之间的信念长河
——记蔡朝东《信念与责任》的广州回响
文/广东省社会政策研究会红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池朝兴
2025年7月12日的广州,暑气蒸腾。天河区城管执法局大会议室内,城管环卫工人整齐端坐,空气里浮动着某种久违的期待。14时30分,签到台墨迹未干,一位身着简朴、身形挺拔的长者悄然入场——蔡朝东来了。没有前呼后拥,只有一双沉淀着硝烟与风霜的眼睛,扫过在场每一张年轻的面孔。
“从猫耳洞到人民大会堂,从乌蒙山深处到四万人的吉安广场,支撑我的只有四个字:信念,责任。”当麦克风传出这句开场白时,全场屏息。蔡朝东的声音不高,却像钢钉凿进岩石,瞬间穿透了会议室的空调冷气。
战火淬炼的信念之钢
他身后的投影陡然亮起——是南疆焦土上青春的面庞。
“老山前线,一个十九岁的小战士肠子被打出来,塞回去继续冲锋。”蔡朝东的声音陡然沉郁,“他牺牲前托付我:‘告诉妈妈,儿子尽忠了’。”会场落针可闻,城管队员和环卫工人或是眼含泪水或是攥紧了拳头。
“孝是忠的根基,忠是孝的升华!”他猛然提高声调,战场的生死顿悟与千年儒家伦理在硝烟中轰然对撞,“小孝奉养双亲,大孝为国尽忠。战士用生命诠释的忠,正是对父母最深的孝!”投影切换:当年乌蒙山区大关百姓十里相送的画面里,那碗清水在烈日下折射出炫目光斑。
明镜照见的责任之界
当话题转向当下,蔡朝东的诙谐中带着刀锋。“有人问现在年轻人为何迷茫?”他模仿着困惑的表情,“我说不妨看看‘三观’——有人把丑当美,把耻当荣!”全场发出会心的笑声,随即陷入沉思。
“新时代的担当是什么?”他自问自答,每个字都像重锤砸在责任底线上,“第一,做好应做之事;第二,承担应担之责;第三,履行应尽使命!”人们心中想起城管环卫工人烈日下清理街道、暴雨中疏通下水管网的画面。中国好人王凤丽所长微微颔首,在笔记本上重重划下红线。
老山精神与城市脉动
最震撼的对比在此时降临。蔡朝东将老山战士的“四比”掷向当代职场:“比信念!比责任!比艰苦!比奉献!”他列举战士断水七日坚守阵地的往事,突然话锋直指台下:“现在,请告诉我——当你在高温下巡查市容或者清扫大街,当你面对无理阻挠的摊贩,你的‘猫耳洞’在哪里?”
全场肃然。蔡朝东的目光扫过会场:“城管执法者和广大环卫工人的岗位,就是新时代需要死守的‘高地’!”
17时多,演讲戛然而止。余音在静默中持续发酵,直到王凤丽所长总结时声音微颤:“我前后20多次聆听了蔡朝东老师的精彩报告,每一次都让我热血沸腾,每一次都让我热泪盈眶!这不是普通讲座,是信念的输血,是责任的淬火!”散场后,年轻队员们围着请蔡朝东老师签名,久久不散。
大合照时,宽大的幕布,将“信念如磐铸忠诚 责任在肩启新程”的会标烘托得分外醒目。蔡朝东站在人群中,仿佛一座连接着战争与和平、牺牲与坚守的桥梁。他手中没有钢枪,却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疆土——那疆域在每颗被唤醒的心里,在每条需要守护的街道上。
当闪光灯亮起的刹那,老兵眼中映着广州城的天际线。从老山烽火到都市霓虹,从“理解万岁”到“信念责任”,这条奔流了四十多年的精神长河,依然在冲刷着时代的河床,滋养着新的忠诚。
蔡朝东简介:
“理解万岁”这句响彻华夏大地的口号被理论界和新闻界评为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十大口号之一。喊出这一时代强音的人就是蔡朝东。
蔡朝东是亚洲八大名师、全国著名演讲家、全球社会教育家论坛联席 主 席,是清华、北大等135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是红云集团等25家大中型企业的高级顾问。他当兵 22年,两次参加自卫还击作战,成为“理解万岁”的首倡者。
转业后,在乌蒙山区大关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县长,离任时大关人民万人空巷、十里相送,一碗清水、一块明镜是百姓对他的最高褒奖。退休前任云南省文明办副主任,曾任云南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
1985 年以来,他在国内外演讲6300多场,现场听众800多万人。最多一场在江西省吉安市听众达四万多人,创下了中国演讲现场听众之最。他曾走进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演讲,演讲实况曾在中央电视台三次播出,20多个省市电视台、电台相继播出,听众达数亿之多。先后被授予“昆明青年十杰"、“全国优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的光荣称号,受到胡 锦 涛 总 书记的亲切接见。被人们誉为“铸魂之师”、“传播民族精神最可爱的人”。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