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结友 情义无价
黄振涛
一次偶然的机缘,我与渭南市蒲城县的申仲民老师相识,彼此志趣相投、肝胆相照,遂结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记叙申仲民之前,先从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刘巧珍说起。
刘巧珍,刚刚过了81周岁生日,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步履轻松,笑容常常写在脸上。
曾任蒲城县蔡邓公社团委书记的刘巧珍,在与人闲聊时,回忆起五十多年前蒙家坡村一位团支部书记,为抢救集体财产壮烈牺牲。刘巧珍当时主持追悼会,并将一面团旗覆盖在死者遗体上。后来工作调动时,她自掏腰包,花了5元钱购买了一面团旗,移交下任。
50多年,弹指一挥间。刘巧珍对蔡邓公社这方热土感情至深,并深有感触地说:“我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再回蒙家坡,看看乡亲,给抢救集体财产英勇献身的团支书蒙清生扫个墓。”
这话令人感动不已。刘巧珍刘大姐与蒙家坡的人聊天中,回忆起当年生产队“申会计”的一个儿子患小儿麻痹症,脚腿不够灵便。那人便说,那位腿脚不够灵便的叫申仲民,任过村子小学教师,后来从蒲城县电教中心退休,已在县城定居多年了。
申仲民与我同年生人,他生于1959年1月,我小他4个月,二人都有中小学教师职业经历,他任民办教师10多年时间,上过教师进修学校转为公办教师。自古有“人不亲行亲”之说。短期交往看脾气,长期交往看德行,一生交往看人品。申老师性格温和,富有宽容之心,善做事、会做人,赢得周围人的敬重与厚爱,且人品、文品俱佳,善交朋友,给我印象至深。
申老师听到刘巧珍刘大姐惦记着蒙家坡的人和事,骑着自己的电动车前去拜访她。穿过两条街,拐了两个巷,在刘巧珍刘大姐家的后门外,俩人一见如故,谈天说地,话题集中在那位为抢救集体财产英勇献身团支书光荣事迹上。
刘巧珍体恤民情的百姓情结,深深地打动了申仲民的心。他将刘大姐的事迹及时报道出来,并电话告知当年团支书的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十分感激,发自肺腑地说道:“我爸爸的亲戚也许将他忘记了,可是刘姨依然记着他,她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啊!”
去年清明节,蔡邓村党总支、村委会组织全体党员和群众近百人,为原团支部书记蒙清生开展祭扫活动,刘巧珍刘大姐在祭扫仪式上,声泪俱下,赞扬团支部书记蒙清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号召大家铭记历史,以英雄为榜样,热爱国家关心集体,以善举告慰先烈,让蒙家坡人民安居乐业。
一位哲人说过:“上苍为你关闭一扇门,但却为你打开一扇窗。”申仲民自幼行动不便,却在人生征途上,勤勤恳恳,无怨无悔,为周围老百姓甘愿付出,在父老乡亲和同事、朋友中有良好口碑。他笔耕不辍,为弘扬社会美德,传播正能量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歌颂刘巧珍的多篇散文,为人们传递什么是真善美,并且将一位年至耄耋岁月的老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赞美的内在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亲情篇《回忆我的母亲》《怀念大姐》《清明思妹泪涟涟》《哪吒,爷爷爱你!》《温暖生命的爱与光,我将永远珍藏于心》让人深感亲情大于天,反复阅读,泪水夺眶而出。《寻梦库峪河:六十年后的深情回望》一文,记述了作者陪同刘巧珍大姐驱车前往60年她在长安县库峪河口十里庙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地方,展现了这位历经岁月的老人对人生征途起点的追寻与回望。申仲民的文章语句清新,不落俗套,质朴感人,令人回味无穷。
以文会友,以文结友。去年10月中旬,申仲民携妻子马红芹,邀上邻居贾忠合、薛润禄、马张记,一行五人奔赴三原县。那天秋雨淅淅沥沥,敲打着伞面,却浇不灭每个人心头的滚烫——那是对这场相聚的热望,是对这片土地的向往。
踏进三原城隍庙,飞檐斗拱间似有历史的回响,我们屏息凝神,仿佛真的穿透了时光的帷幕,与千百年前的先民隔空对话,那份震撼直抵肺腑。
走上古龙桥,指尖抚过斑驳的石栏,脚下是奔流不息的河水,眼前是日新月异的城郭,抚今追昔,多少感慨涌上心头,化作一声荡气回肠的赞叹。
:最后在老黄家食府,满桌地方特色香气扑鼻,宾主围坐,欢声笑语不断,杯盏交错间,流淌的是最淳朴、最真挚的友情,那份温暖与热忱,足以驱散所有寒意,让人心中激荡着无限的感动与豪情。
为了赴一场久存于心的约定,7月9日,我同好友老张一行三人驱车踏上了回访挚友的路。轿车在开阔的渭南平原上平稳前行,过阎良、穿富平,一路向着蒲城县城申仲民的住处奔去。
到了申老师的住所附近,远远便见申老师骑着那辆熟悉的小电车迎了上来,脸上漾着憨厚的笑,像见到自家亲人般热络,瞬间消弭了旅途的奔波。
进了门,申仲民的爱人马红芹早已备好了热茶,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那份周到与热忱,像春日暖阳般熨帖人心。茶几上满满当当地摆着水蜜桃、蓝莓,还有甜津津的普罗旺斯西红柿,每一样都透着主人的用心,让我们在异乡也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小坐闲聊间,笑声不断。随后我们转道去刘巧珍大姐家,她一开门见我们,眼角眉梢都堆着笑,拉着我们的手就不肯放,转身便端出刚摘的冬枣、个大饱满的北京八号水蜜桃,一个劲儿地往我们手里塞,嘴里念叨着“多吃点,多吃点”,那份朴实的热乎劲儿,让人心里暖融融的。
午餐选在一家当地菜馆,宾主围坐一桌,菜是家常味,话是贴心语。酒杯轻轻一碰,碰出的是无需言说的默契;笑声朗朗响起,漾着的是岁月沉淀的情谊。这一餐饭,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老友相聚的欢喜与珍贵。
因文相识,以文结友,凭文会友,这份由笔墨牵起的情谊,本就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更显无价。蒲城此行,是一场赴约的回访,更是一程盛满欢笑的相聚,一段让友谊愈发醇厚的旅途。
车窗外的风景来去匆匆,相聚的时光虽短,可席间的畅谈、眸中的暖意、心底的牵挂,早已在每个人心里刻下永恒的印记。
回到三原,第一时间报了平安。申仲民那边很快传来消息,一句“意犹未尽”,道尽了主人家的不舍与盛情,也让我们心头泛起阵阵暖意。原来,这份沉甸甸的友情从不是单向奔赴,而是你念着我,我亦牵挂你,在岁月里相互滋养,愈发绵长。
文字是桥,让我们跨越山海相逢;情谊为舟,载着彼此的惦念缓缓前行——这大抵就是“文以载道”的另一层深意,让真诚与温暖借由相知相惜,流淌成岁月里最动人的风景。
(草稿写于2025年7月10日深夜)
[作者简介] 黄振涛,陕西武功县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热爱文字,有散文、诗歌常见诸于文学载体。文风朴素清新,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