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题
文/路等学(兰州)
一、概论:问题的本质界定
在存在与应然的永恒张力中,问题是无法被消解的基本现象。它并非偶然的扰动,而是存在本身的结构性特征——当“实然”状态偏离“应然”预设,当预期的秩序出现断裂,当行动的轨迹遭遇阻滞,问题便作为一种客观的“落差信号”显现。从哲学视角看,问题是存在向主体发出的追问,是现实对理想的叩问,它既不是对存在的否定,也不是对主体的惩罚,而是存在与主体互动过程中必然涌现的中介形态。
这种“落差”具有普遍性:自然世界中,河道淤塞是水流与地形的问题;人类社会里,制度滞后是实践与规范的问题;个体生活中,目标悬置是行动与规划的问题。问题的本质,是存在向主体提出的“需要回应”的命题,它的价值不在于制造困境,而在于倒逼主体的认知与行动向更深层的秩序逼近。
二、问题的生成与解决者的回应
问题的形成,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的偶然叠加,而是多重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从本体论层面看,存在的有限性决定了“应然”的完满性与“实然”的局限性之间永远存在鸿沟:资源的稀缺性、认知的局限性、变量的复杂性,共同构成了问题滋生的土壤。一种技术困境的出现,可能源于原理认知的盲区;一项计划的阻滞,可能源于对环境变量的误判;一段关系的冲突,可能源于主体间需求的错位。问题的生成,本质上是存在的有限性与主体的超越性之间的张力显化——它不是“谁的错误”,而是存在本身向主体抛出的“待解之题”。
面对这道“待解之题”,解决者的回应呈现出鲜明的主体性自觉。他们首先承认问题的客观性:“问题已然存在,它是当前矛盾的集中显现,我们必须直面它的结构。”这种承认不是妥协,而是对存在真实性的尊重。继而,他们将目光锁定问题的内核:“它的症结在哪里?哪些变量可以调整?我们的行动边界在哪里?”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为什么会发生”的徒劳追问,只有“如何化解”的理性拆解。他们视问题为认知升级的契机——通过分析问题的构成要素,重构对存在的理解;视问题为行动深化的阶梯——通过调试变量、优化路径,将“实然”向“应然”推进。
解决者的行动逻辑中,蕴含着对存在的积极介入:他们不将问题归因于“外部的恶意”,而是归因于“认知的不足”或“行动的偏差”;不试图通过指责消解责任,而是通过承担责任消解问题。正如工程师面对机器故障,首先检查的是结构与原理,而非抱怨“机器故意出错”;研究者面对实验失败,首先复盘的是变量与方法,而非归咎“环境刻意阻挠”。这种回应方式,使问题从“困境”转化为“课题”,从“阻力”转化为“动力”。
三、抱怨者的异化逻辑:将问题转化为对他者的审判
与解决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抱怨者的回应方式。他们对问题的第一反应,不是直面“落差”本身,而是将问题异化为“他者的过错”——一种由外部恶意制造的、针对自身的“麻烦”。在他们的认知框架中,问题的存在不是存在的必然,而是对“自身秩序”的冒犯;不是需要破解的命题,而是需要谴责的“罪行”。
抱怨者的行动呈现出三重异化:
其一,将问题的“事实判断”偷换为“价值审判”。他们不追问“问题是什么”,而是追问“谁制造了问题”;不分析“如何解决”,而是论证“谁该负责”。比如面对项目滞后,他们不探讨资源配置与流程设计,而是指责“某个人态度敷衍”“某部门故意刁难”,将客观的“落差”转化为主观的“恶意”。
其二,通过抱怨转移责任,消解自身的主体性。他们将自己定位为“受害者”,以“被问题伤害”的姿态逃避介入:“这不是我的错,我何必费心?”这种逻辑本质上是对存在的消极退让——通过将问题归因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为自身的不作为寻找合理性。
其三,用情绪宣泄替代理性行动,使问题在内耗中固化。抱怨者的语言充满攻击性:“早就知道会出问题,没人听我的!”“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简直是故意添乱!”这种宣泄不仅无法推动问题解决,反而会激化主体间的矛盾,将“问题的矛盾”转化为“人的矛盾”,使原本可以合力破解的“落差”,在相互指责中演变为更深的裂痕。
从哲学层面看,抱怨者的逻辑是对“主体性”的自我放逐:他们放弃了对存在的介入权,将自身降格为被动的“承受者”,试图通过审判他者获得虚假的掌控感,却在本质上沦为问题的“囚徒”——问题未被解决,而他们的认知与行动,已被问题的阴影牢牢禁锢。
四、结论:在解决问题中确证存在的意义
问题作为存在与应然的“落差信号”,其价值从不在于制造困境,而在于检验主体的存在方式。解决者与抱怨者的分野,本质上是两种存在态度的分野:前者以积极介入确证自身的主体性,后者以消极逃避消解自身的能动性。
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存在的进步,从来不是在对问题的抱怨中实现的。河道淤塞,唯有疏浚者能让水流重新奔涌;制度滞后,唯有改革者能让秩序焕发活力;认知局限,唯有探索者能让真理逐渐显明。抱怨者的声音或许能获得一时的共鸣,却永远无法推动存在的向前——因为问题的本质是“落差”,而非“恶意”;解决问题的路径是“行动”,而非“审判”。
因此,面对问题的唯一正当姿态,是将其视为存在向我们发出的“邀请”——邀请我们以理性分析穿透表象,以积极行动填补落差,在破解“问题之题”的过程中,实现认知的深化、行动的精进与存在的升华。这既是对问题最有力的回应,也是对主体性最深刻的确证:我们不是被问题定义的,而是被解决问题的行动定义的。
问 题
日子是块走动的秒表
齿轮咬着齿轮时
总会咔哒一声——
那是问题,从缝隙里探出头
像檐角滴落的雨
寻常,却避不开
有人弯腰
看它的形状,摸它的纹路
想找块石头垫脚
或寻把锤子敲开
让卡住的齿轮
重新跟着时间走
有人后退三步
对着空气骂:
谁把它放这儿的?
语气比石头还硬
却碰不动那道坎
反倒让自己的影子
在原地打了个结
其实问题从不怕人看
怕的是绕着它转圈
像风绕着树
喊得再响
也吹不散年轮里的斑
不如伸手吧
哪怕指甲沾了灰
总好过让日子
在抱怨里
慢慢锈成一块
搬不动的铁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