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真理性当由科学来检验
作者:妙之门
中医的真理性当由科学来检验,对于这个说法,许多人并不认可,甚至导致一些中医人十分反感和无比愤怒。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就这一问题给予分析,来说明其中之道理。然而要说明其中之道理,必首先明白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科学,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有属性和概念内涵。
什么是真理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把正确的观点或理论称之为真理。由此看来,真理来源于人的主观认识,表现为某个人或某群人秉持的理儿,因此它不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过,真理作为人所秉持的理儿,虽然是主观的,但却把握了客观实际,以至于被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例如,我们之所以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称之为真理,就是因为《论持久战》中的观点符合实际,被抗日战争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又如,我们之所以将哥白尼的《日心说》称之为真理,是因为哥白尼的推断,在太阳系范围内基本符合实际,被后来宇宙科学探索的实践所证实。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真理承载的是人的正确观点。这就是说,一个观点或理论能够称之为真理,是因为持这个观点的人,对事物的存在与变化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大家知道,所谓判断,它出自于人的主观认识,产生于人的思维过程,这就决定了真理具有主观性。然而另一方面,真理之所以称之为真理,是因为作为真理的主观认识,洞悉了客观实际。总而言之,真理作为认识的主体,虽然是主观的,但它却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所以,认识自身的正确是真理的特有属性,也是真理作为概念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科学呢?自从到了近代,科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以后,人们便把反映着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称之为科学。因此,科学不再像哲学表现为如何看待世界,而是表现为如何认识世界。也就是说,科学不是关于事物真相的正确判断,而是关于事物真相的发现。这就决定了,科学不会含有推理和想象等主观因素。例如,中医药科学知识中的脉理,就不含有推理和想象等主观因素,因为它来自于中医人对病脉与疾病内在关系的发现,而不是出自于中医人的正确判断。又如,地球距离月球38万公里,这一天文科学知识,也不含有推理和想象等主观因素,因为38 万公里这个数据,是由天文学家测量出来的,并非出自于天文学家的正确判断。既然科学不含有推理和想象等主观因素,因此认识对象的真实是科学的特有属性,也就是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真理来源于人的主观认识,以理论或观点的形态存在;科学来源于事物真相的发现,以人类知识的形态存在。真理具有主观性,科学没有主观性,只有客观性。真理反映着认识自身的正确,科学反映着认识对象的真实。
除此之外,真理与科学还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真理具有相对性,科学具有发展性。我们说真理具有相对性,是因为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它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正确。例如,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只能相对于当时的革命形势,相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才可以称之为真理。如果离开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或相对于国民党来说,它就不再是真理了。而科学则不然,它没有这种相对性,如中医的脉理学,由于它反映的是自然规律,因此无论对于什么人,在古代还是到了现代,它的科学性都不会改变。又如,关于人体中同一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决不会因为中、西医不同,而出现两种不同的科学认知。
科学没有相对性,却有着发展性。这是因为科学总是由浅入深,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不断发展的。如中医的经络理论,它的科学性在于它反映了经络现象,然而,关于经络的构造形态和生理结构,还有待于科学的深入。又如,中医关于“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的阐述,无疑属于人的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然而,这些科学知识,还停留在知其然层面之上,至于脾为什么“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还必须进一步科学探索,以达到知其所以然。又如中医的药物药性学,无疑属于医药科学知识,但它也有待于提升至药理作用层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看来,科学随人的认识能力提高而深入,表现为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而真理却不是这样,如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它的真理性只会随革命形势的发展而改变,却不会随革命形势的发展而深入,更不会由知其然发展到知其所以然。其实,当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观点时,就已经论述了它的所以然。
以上我们讨论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科学,以及它们各自的内涵和属性,下面就来说明中医的真理性要由科学来检验。
有人说,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中医的真理性不能由科学来检验,只能由实践来检验,甚至认为,科学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个说法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一种糊涂观念。为什么说呢?因为真理的确要由实践来检验,然而,要求科学接受实践的检验就不对了。大家知道,人类的实践共分三个大类,一是社会实践,二是生产实践,三是科学实践。既然科学活动本身就是实践,又让科学接受哪一门子实践的检验呢?是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还是接受生产实践的检验?当然都不能!如果说让科学去接受科学实践的检验,这显然又在文理上讲不通。因为科学实践只会使得科学进一步深入,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更高的所以然。
其实,即便我们说真理要由实践来检验,检验的也不是真理本身,而是检验作为真理的人的观点。这是因为人的某一观点是否正确,属不属于真理,只有拿实践来检验。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理论中的观点,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这个理论才可以称之为真理。然而,科学则不同,科学的存在形式不是人的观点,而是人类知识,请问用实践检验科学的什么东西呢?难道还要比照真理,检验以往的人类科学知识吗?绝对没有必要!例如,人耳是听觉器官这一科学知识,就没有必要“再实践再认识”。倘若有人一定要它再接受实践的检验,那肯定是在挑战人类的基本认知。事实正是如此,曾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人宣称自己的耳朵不但有听觉功能,而且还有视觉功能,可以辨别纸上写了什么字。然而,这个骗局很快就被揭穿,原来他们是打着特异功能的旗号,玩着骗人的鬼把戏。如果我们也去相信他们的“实践”,不是显得自己太愚昧无知了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科学活动本身就是实践,它无需再由别的实践来检验。至于说真理,由于它的主体是人的观点,的确需要实践的检验。然而,实践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上文已经指出,它分为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那么,检验一个理论的真理性,究竟要用那一种实践来检验呢?这就要看理论的属性了。如果是关于社会方面的理论,就应该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如上文列举的“论持久战”和“农村包围城市”等理论,它们应该接受社会革命实践的检验。如果是关于自然界方面的理论,就应该接受自然科学实践的检验。像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就应该由科学来检验。大家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已经被现代科学证明是错误的,因此,托勒密的“地心说”不具有真理性。而哥白尼的“日心说”也不是完全正确,而是正确与错误参半。就太阳系范围而言,“日心说”是正确的,因此“日心说”就太阳系范围内具有真理性;然而,就整个宇宙来说,“日心说”就不正确了,因此“日心说”相对于整个宇宙,便失去了它的真理性。
既然,理论的属性不同,当由不同的实践来检验它们的真理性。那么,中医学属于什么样的理论,它的真理性又应该由什么样的实践来检验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个问题。
所谓中医学,它首先是一种学问,而人类的学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其中有哲学、文学、艺术学、科学等。在这些学问中,中医学不属于文学,也不属于艺术学,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那它是否属于哲学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阐述的是普遍事物所具有的一般道理,即哲理。而中医学是关于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学问,阐述的是生理病因,药物药性等医理,即具体事物的特有原理。因此,中医学不属于哲学。当然不可否认,中医学中含有像“元气论”、“阴阳五行说”等哲学理论,然而这些哲学理论不是中医学的主体,它们只不过是用来解释医理,或作为方法论为中医学服务的。因此,不能把哲学看作中医学的根本属性。既然中医学不属于文学,不属于艺术学,又不属于哲学,而中医学所阐述的又是具体事物的特有原理,那它一定属于科学了。当然,科学也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其中,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规律和自然真相的学问;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思维科学是研究思维现象的学问,包括形象(直感)思维学、逻辑(抽象)思维学和顿悟(灵感)思维学。由于中医研究的生理病因、药物药性,均属于自然规律和自然真相,因此中医属于自然科学。既然中医属于自然科学,它的理论便是关于自然界方面的理论,其真理性当由科学实践来检验。
例如,明代李时珍看到“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中药分类杂乱,偶有一药多名,药物时有定性不准等问题。李时珍为了纠正这些问题,他不仅参考了八百多种文献,更重要的是他在二十七年里,遍走祖国山川,寻访中药产地,深入调查研究,对中药诸味鉴别,订正了药材的自然形态和习性,气味和主治功效,最终编纂成《本草纲目》这一东方药物学巨典。
在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整个过程中,其中他深入调查,对中药诸味鉴别,研究药材的自然形态和习性,气味和主治功效,这些活动就是科学实践,就是用科学来检验中医的药物理论。进而用新的科学认知,对以往中医药物理论给予纠错和补充,使得中医药物学更加正确,更具真理性。
中医药物学的真理性,需要科学来检验,中医其他医学理论是否也要科学来检验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由于医药科学的发展,人们目前已经发现,“在中医脏腑学说中,把有关脑的生理和病症,多分别归属于五脏”(《中医学概论》)的错误。因此,中医只有纠正了这些错误,中医脏腑学说才更加具有真理性。可惜的是,我们中医界内一些人,面对这些不科学的认识,不但拒不承认错误,反而振振有词地说:中医讲的人体器官不是器官本身,而是包括这个器官在内的整个系统。甚至有人说,中医讲的器官不仅仅是人体器官,而是加入了文化的含义。这种说法,貌似在为中医理论中的错误开脱,其实是一种诡辩术,其结果只会否定中医对人体器官具体生理功能的认知。这种反对中医接受科学检验,一味地要求中医倒退回归,实质上是在反对中医的进步与发展,必然对中医的振兴带来危害。
其实,自中医诞生后,中医学便在接受科学检验中成长与发展。例如,张仲景之所以能够写出《伤寒论》,他的真知灼见,决不是凭借阴阳悟出来的,而是在科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际上,历代中医大家,他们的成就无不是科学实践的结果。只是在那个时候,还没有科学这个概念,因此他们还不习惯将自己的实践,冠以科学活动的称谓而已。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所从事的是当时最尖端的科学活动。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中医的真理性在于它的科学性,中医理论正确与否,要由科学来检验。至于说目前中医仍然用哲理来解释医理,这只能说明中医学还没有彻底从自然哲学中解放出来。最后,我们不得不说,检验真理靠实践,是否科学看实证,名人之言,经典之说不足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