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我跟随四川省散文学会到西安参加“第八届西部散文家论坛”,和我同住一室的是一个有着一对大眼睛,身着连衣裙,爱笑爱说的年轻作家。会上会下她都举着单反长镜头大相机,跑上跑下为为参加会议的作家们服务,非常活跃、非常可爱。我们虽同住一室,因为她是会务组负责宣传的“记者”,所以我们并没有多少时间在一起,只知道郭志梅是西南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工作,在一家省级杂志社任总编。
有幸的是,我们从那以后一直保持着联系,有了微信后更是常常互通信息。从微信群中,我知道了志梅是三线建设的第二代,参加了有关三线建设的多次会议,为弘扬三线建设精神,不遣余力地东奔西忙,她为了宣传三线建设,上和领导对接,下到基层采访,不辞劳苦,作了很多事情。
这次,志梅给我寄来《天星沟》一书,我才走进了志梅的内心世界,认识到志梅是个有远大抱负和家国情怀的人。
天星沟是个地名,远在重庆南川县(区)的深山,那里交通闭塞、生活条件差,除了大山,还是大山。离高考只有两个月时间,对一个没有学过历史要考文科的她来说,难度是多么大呀。但是,在郭志梅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她不服输的精神,她每天看书到夜深,凌晨5点又起床到清静的山坡上背书,哥哥把要做的数学题拿到厂里请技术员解题,再带给志梅,志梅看不懂,就把解题的流程背下来,父亲则到县上去找油印的复习资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高考发榜,志梅成了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在国营天兴仪表厂200名知青中,只有她一人考上了本科,而且是著名的西南师范大学。她靠着自己的顽强努力,坚强意志,终于走出了大山,走进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北碚区的大学校园。
在重庆读大学时的志梅
本以为自己是个佼佼者,哪知班上以前老三届的知青知识要深厚得多,郭志梅有自知之明,在大学期间发奋学习,天天下午和晚上都到图书馆占座位上自习。她在读历史专业的同时,迷恋上了中文专业,她旁听中文系逻辑学科的课程,完成课后作业,还参加了考试。工作以后,又报考了西北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孜孜不倦的学习,滋养了她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她的各方面知识,也为从事文学专业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天星沟是郭志梅的精神故乡,那里的天、那里的山、那里的风都是她的牵挂,她离开了天星沟,但是却情系天星沟,“记忆中的房屋都成了废墟,大多数人都可以逢年过节时回到故乡,回忆少年时光,而我的故乡却惨不忍睹,她现在几乎成了一片被人类遗忘的废墟,荒无人烟。”文章中那种深情的呼唤“那房、那桥、那校、那路------你们还好吗”这种发自肺腑的思念,让人读后无不心痛。
郭志梅还写到她到了天星沟的“那些楼房孤独地耸立着,所有的楼房都睁着空洞的眼睛”,她来到车队、来到肉店、来到桥边,来到学校、来到电影院、图书阅览室、车间……所到之处,郭志梅深情地回顾了以往在这里发生过、看见的物、看见的人,现在物是人非,处处留下的是遗址,她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一遍一遍的呼喊: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你们都去哪里了?人呢,人呢?他们全搬走了,都去了成都大城市,离开了这金佛山下长长的、宽宽的绿色山沟……这一声声的发自内心的呼喊,是对童年少年时代的追忆,是对天星沟的爱恋。
天星沟当年的文化中心——电影院和图书馆
在郭志梅来说,天星沟是驻扎在心中永不消逝的圣地,除了对父母的爱,天星沟就是她的最爱,她永远不会遗忘这块生她养她的土地,即使她已远行它乡,即使她已知道天星沟已经人去楼空,成为了过去式,但是她的挚爱之心依旧、归属感依旧、深情依旧依旧。
在《天星沟》这本书里,还特别呈现了插页《60年后的回眸:什么是三线建设》,此文中,很清楚地写到“虽然过去了许多年,但由于三线建设主要是国防工业,处于深山僻野的保密状态,仍然不被大多数人知晓”。
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的工业、科研机构向四川、贵州、等地转移,为国家国防安全构筑了重要屏障。郭志梅的父母和其他职工一道,来到大山深处,白手起家,在艰苦环境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他们是默默无闻做奉献的一代,他们是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一代。
郭志梅作为三线建设的第二代,她虽然没有像第一代那样直接参加三线建设,但是她是在那个环境中长大的,是在三线建设的怀抱中成长的,她的血脉中流淌着三线建设者的血,她的言行和精气神大都打上了三线建设者的烙印。她的三线建设情怀深深地印在她的骨子里。她时时关注有关三线建设的报道,并且参入其中,采写文章,摄影。2016年,她创立了个人公众号,刊发了多篇有关三线建设的文章,为宣传三线建设做了很多工作,因此当选为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2019年,她在今日头条注册了头条号,主要发布三线建设的文字、摄影作品和视频。上传的文章点击量大,为宣传三线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郭志梅的三线情节,真让人感动,她的文章中有一篇的题目是《与生命赛跑》,将三线精神融入了生命之中。
读完《天星沟》这本书,真的令人心潮澎拜,我的这位西安的挚友,为三线建设所有的付出和贡献,她的想法和做法非常朴素,她说:我要写出自己的“这一个”故事,为研究三线的专业人士提供资料,让所有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们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作为三线的二代,我们有义务用自己所能及的方式传承三线精神。
郭志梅以她的一己之力,奔忙于三线建设宣传的伟大事业中,她犹如三线建设这方土地开出的一朵腊梅,散发着清新的梅香。
于2025年7月1日成都
作者万郁文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杂文随笔》执行编辑,青羊区作协副主席、四川文艺传播促进会特邀会长、女散文作家创作中心执行主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市文学刊物创作奖,出版散文集《追梦》。
郭志梅纪实专题散文集《天星沟》全彩印刷,封面工艺精美,130余幅纪实摄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线下自办发行,定价96元。内地包邮。订购者请留言,或加微信号18092056660
郭志梅(笔名稚梅):散文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省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梅园晨心》(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晨心飞翔》(西安出版社)两本散文集,分别获得第四、五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历任高中历史、语文教师和省级杂志总编多年。西南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副编审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