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的结局争议集中在角色命运、叙事逻辑和主题表达上,现对疑问进行分层解析:
一、角色命运争议:刻意悲剧还是现实隐喻?
1. 万海之死
剧情表现:作为全剧核心冤案当事人,在翻案前夕因药物调包死于狱中,监狱内鬼王华山仅以字幕交代“畏罪潜逃”,未深挖其动机与下落。
观众质疑:削弱“沉冤得雪”的感染力。
2. 秦峰牺牲
剧情表现:部队出身的前刑警为救洪亮被反派刺杀,死前未推动关键剧情。
观众质疑:牺牲必要性存疑,与前期成长线割裂,被批“强行制造悲情”。
辩护观点:象征“因果报应”,好像角色赎罪。
3. 反派结局潦草
保护伞江旭东仅判10年、兰景茗撤职未受审,程子健判无期但复仇动机未深挖;孙飞、禹天成等死于内斗,削弱法律审判的庄严感。
二、叙事逻辑漏洞:反派内讧推动还是主角失职?
1. 破案依赖巧合与降智
关键证据靠反派内斗获取(如陈胜龙录音、熊磊手下招供),专案组侦查能力被边缘化。
精明律师程子健因未婚妻几句话坦白罪行,行为缺乏铺垫。
2. 伏笔废弃与支线断裂
未解谜团:乔振兴遗体是否调包?江远身世(传为禹天成私生子)未证实;谢鸿飞跳崖动机模糊。
角色消失:张文菁重返职场、周梅母女后续、万潮安危均无交代。
3. 程序正义缺失
专案组未保护证人(万潮遇袭)、跳过法定审讯流程,被法律界批“脱离《刑事诉讼法》”。
三、主题表达:现实主义还是创作失控?
1. “暗黑结局”的合理性争议
批评派:万海、秦峰等正直角色死亡,保护伞量刑过轻,违背“邪不压正”类型期待。
辩护派:牺牲体现系统性腐败的顽固,反“爽剧”套路更贴近现实(如真实案例“太子奶案”中创始人平反后企业已崩塌)。
2. 艺术化处理的得失
高光设计:火锅局隐喻利益同盟脆弱性;冰箱光影象征道德撕裂;张文菁重披律师袍的“重生”镜头。
硬伤:反派“别墅开卡丁车”被指戏剧化(实为江远酒驾创伤隐喻),洪亮辞公职跳槽国企设定脱离现实。
《以法之名》通过万海案、权力腐败链等情节,勇敢揭露司法系统的沉疴,但虎头蛇尾的叙事、未收伏笔及对“绝望感”的过度渲染,使其陷入“半部好剧”争议。正如观众所言:“好剧的瑕疵比烂剧的完美更令人愤怒”。若想理解创作者的野心,可将其视为对司法纠错之艰的悲怆注脚;若追求叙事严谨性,则其缺陷确实难以忽视。(参考网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