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回响的精神传承与时代担当
—— 季志林《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读后感
李新会
季志林先生的《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是一篇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意义的纪念性文章,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通过清晰的逻辑脉络与深刻的反思,展现了对历史的回望与对民族未来的思考。
作者从近代中国的落后根源切入,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政府腐朽的封建制度等三个维度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铁律。文中对中日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关键节点的梳理,不仅还原了战争的残酷进程,而且深刻剖析了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荒谬与危害,明确指出,从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到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到提出《论持久战》的战略指引,中国共产党是困结全国人民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这就清晰呈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形成与胜利路径。
文章饱含强烈的民族情怀。通过列举日军侵华期间掠夺的巨额财富与3500万军民的伤亡数字,特别是对南京大屠杀等暴行的控诉,直击历史伤痛,强化了“铭记血债”的情感共鸣。而对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的提及,以及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抗战精神的提炼,则将悲痛转化为奋进的力量,体现了历史记忆对当代的精神滋养。
文章的可贵之处是没有完全停留在历史回顾层面,结尾部分笔锋一转,将抗战精神与当下国际局势相联系,针对美西方对中国崛起的遏制、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等问题,强调“以斗争求和平”“紧抓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呼吁以强大国力保障民族复兴,使历史反思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指向。这种“从历史看现实”的视角,让纪念不仅是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战略思考。
作为一篇纪念性文章,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核心主旨清晰有力,既唤醒了民族记忆,也凝聚了奋进共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素养与家国情怀。纪念记的是什么?不是胜利后的喜悦,而是挨那一拳的心疼。“九一八”、卢沟桥,那个时段,那个地点,是永远的伤痛。九月三日的胜利,不是愈合,只是缝合。列宁教导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正因为有季志林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时刻提醒,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后代警钟长鸣,责任在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发图强,永往直前!
作者简介:李新会,男,原籍陕西兴平,现居咸阳市。1974年入伍,在酒泉卫星基地服役,1987年转业至咸阳市秦都区机关工作,现已退休。热爱书法,文学,喜欢欣赏古文、诗词、散文及小说。近年,不时在朋友圈发点评论或小散文。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第二届“白鹭杯”金笔作家金笔诗人文学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