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停顿
——记一场作家读者见面会
董勇华
昨晚,2025年7月10日,卢子的《梯田原乡》与庞铁坚《山水成圩——桂林大圩古镇》两位广西实力作家新书读者见面会,在具有20年历史的桂林文化地标刀锋书店举行。刀锋名字源自毛姆小说《刀锋》,取"欲望是刀锋,越过即获得"的哲学寓意。
之前,也去过,店面200平米这样,靠窗一排,有桌椅,我喜欢在这看书,挺温馨的,见面会选择在这里,可见,用心独匠。
其实,我还在住院,为了聆听两位作家的创作之路,我向医生请假,骑电单车车从八里街来这里追次星(作家之星),这两本书,就像打开了通往桂林的时空之门,开启了一场穿越山水与历史的奇妙之旅。
大圩,虽说我在那工作了几年,不是庞老师说我也不知道,大圩有106座桥,大圩桂局村、桂海铁路的由来、雄村、大圩石板街、会馆、毛村,如此等等,在庞老师道来,如数家家珍,他还提道,站在上桥村古桥上,踏过徐霞客也走过的石桥,再抚摸下500多岁的古树,难道心中没有一种与古树心跳的感觉?是不是也有一种时空对话的感觉,我想,下次我去,肯定也到桥上站站,也体会体会明代吹过来的风。
大圩镇,原属临桂县东乡,古代曾称长安市、芦田市。大圩河流密布,物产丰饶,早有“桂林米粉大圩面”的知名,当然现在大多数人知道桂林米粉,而在民国时代就很出名的大圩面很,就像大圩在抗战时还有两个伤兵医院一样,也就鲜有人知了。大圩交通便利,商业转运发达,为桂北地区重要圩市,明清时期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被誉为“小桂林”,一个圩日,竟然有13000多人赶圩,何其繁华。
历史上,往来大圩的名人众多,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篇章,大圩周边村落也保留有许多乡村古建筑和民俗文化。毛村至今还保留有妈祖庙,黄姓族人也一直保留沿习。有个老同事黄凯就是这个村的。
《梯田原乡》则聚焦于龙脊梯田,这片被誉为“世界梯田原乡”的神奇土地,有着长达2300多年的梯田耕种历史 。四季更迭的美景,是大自然与人类共同创作的杰作。居住在龙脊梯田的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世代耕耘,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梯田文化。作家卢子与龙脊的结缘有几十年,至今还与那里的村民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多次深入采访,甚至有时一住就两个多月,难得!龙脊人的生活与梯田紧密相连,每一个节日、每一种习俗都围绕着梯田展开。壮族的“三月三”,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瑶族的“晒衣节”,五彩斑斓的衣裳在阳光下晾晒,与金黄的梯田相互辉映,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龙脊古壮寨,古老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梯田之间,木楼的每一块木板、每一根梁柱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难得与两位作家这么零距离接触,我还把《推开桂林的门扉》和《桂林发展旅游史》一并让庞作家签了名, 然后和桂林图书馆读者协会老领导陈日飞一同走出店门, 她勉励我,趁着有精力有点时间,多写,多深入生活!我欣然点头,内心有了一种继续要用文字传递思想的力量。
是啊,今晚,在刀锋书店的两小时,可以说是一场美丽的停留,人生也许很忙,有时让时钟不妨停下来一下,让心灵用文字洗礼一下,昨晚庞铁坚、卢子两位作家的创作故事、过程心历,则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通向文学的大门,资料,采访,深入生活,这是创作的感悟,我想余生,我将继续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趁着还能动,继续让美丽的文字参与到我的生活里来,平息我内心的喧嚣,让我在尘世的纷扰中,暂时停顿一会儿,安享生命的从容。
让生活,用文字美丽地停顿一下,也蛮好!

简介:董勇华,中学副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发表于《桂林日报》《广西、湖北广播电视报》《中国家庭报》《青年文学家》《青春期健康》《家庭百事通》《中国水利报》《岁月》《老年知音》巛思维与智慧》《广东文化参考报》《甘肃教育报》等刊物,《无悔的铺路人》曾获县演讲比赛二等奖,诗朗诵《为了大地的丰收》曾获市总工会二等奖。



